简介:王泗原这个名字,与同时代一些学者相比,并不为许多人熟知。一来他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从1950年进北京直至退休一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编辑;二来他没有高深的学历,大学没读完就因家贫而被迫辍学;三来他一生只完成3部著作,加起来不过百万字;四来他为人低调,从不喜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除了上班,多半“宅”在家里,唯一的嗜好是到戏院听戏。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普通的学者,当你走近他、了解了他的事迹,便不能不肃然起敬。不妨略举几例:他于1954年出版的楚辞研究著作《离骚语文疏解》得到著名语言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先生赞许,亲笔复信说:“初一循诵,已称博雅。”
简介:7月11日上午由江苏省交通厅,南京市政府主办,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南京白下区政府承办的庆祝2006·“航海日”大会暨郑和下西洋学术论坛开幕式在江苏饭店隆重举行。江苏省交通厅、南京市交通局、南京市白下区政府等单位有关领导出席并讲话。包括多位国内特邀知名专家在内的郑和研究学者、交通行业有关院校、企业代表150人济济一堂。共同庆祝第二个航海日的到来。南京新闻媒体20多位记者到会采访。本次会议共征得论文22篇,开幕式后有4位专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下午约40位从事郑和研究的专家学者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会议气氛热烈,发言涌跃,由于时间限制,主持人不得不时时提醒发言者尽量控制时间让人人都有发言机会。
简介: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均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有紧密的关系。在北京大学期间,朱希祖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系主任,傅斯年和朱谦之则是北京大学非常出名的学生。以后,傅斯年、朱谦之、朱希祖先后到中山大学任教,都对中山大学史学系有所贡献。三人当中,二朱在中山大学曾是同事。朱谦之对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有较多的评论,认为傅斯年是“发展式的历史”的第三阶段的第二小阶段的代表人物,既指出了他比文献考证派的优胜之处,又指出了他的局限性。朱希祖与傅斯年在明成祖生母问题上有过争论。这些评论和争鸣,既表现出他们各自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反映出近代学人错综复杂的拳术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