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学人类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先锋。在经过从文学作品到文学文本、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论域拓展之后,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向着当代人文学科的思想腹地挺近。借助于对“多重证据”和“物的叙事”的多维观审,文学人类学凸显了当代思想对物之“物性”的再思。文学人类学对物的“重现发现”,处在物我关系时代变迁的“合题”阶段,也应和着当代思想的辩证革新。物性再思不仅唤醒物,也开启了物我共生的新世界。
简介:“尚是食人民族”的自我超越──《狂人日记》的人类学阐释杜圣修独到的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鲁迅说得很明白,他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人们历来对此作的命意阐释也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这个看法,实际...
简介:民歌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繁荣有其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民歌的繁荣和发展符合当时人民审美和交流的需要,这种变化使得人们重新从审美交流的角度思考民歌在现代的发展问题
简介:对话对象:高建群对话人及对话整理:黎峰对话时间:2009年6月一、上天给你那么多苦难是有原因的黎峰:你的经历比较特别,你出生在陕西临潼,在新疆当过五年兵,在延安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现在又在西安生活了很多年。从创作的角度而言,哪个阶段
简介:无间隙游弋:省略主语和引号的叙述性对话体每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都应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九阴真经》,也应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枕棺之作'.前者就像《佩德罗·巴拉姆》譹訛之于马尔克斯,《西尔薇》之于艾柯譺訛,《灵山》譻訛之于李衔夏;后者就像《白鹿原》之于陈忠实,《红楼梦》之于曹雪芹,《追忆似水年华》之于普鲁斯特.
简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济慈对"美"的追求是异常强烈的,正如华兹华斯对自然的追求,柯尔律治对神秘的超自然的追求和拜伦对革命的追求一样。在《希腊古瓮颂》一诗中,济慈对美的追求似乎达到了极致,在精确的视觉和听觉意象中最终把"美"与"真"联
简介:因此人在社会化中通过文化化达到与自然、历史、社会的一致是中国文化的大秩序观,因为西方文化中神与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两个世界是分裂的,但中国文化是秩序意识的文化
简介:在这里,我首先要说的是,因为在座诸位热情的参与和努力,今天我们才能如期相聚在这个地球上最令人向往的高地——青藏高原,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庆贺并将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事。朋友们,在此时此刻,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热烈的掌声来为我们这样一次伟大的聚会而喝彩呢?当然,作为东道主,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和本届国际诗歌节组委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朋友们表示最热忱
简介:贾老今年92岁。在人类的生命史上,这自然算得上生命的一个奇迹。故有人称,贾老是中国的"活化石"。当年,贾老去周口店时,才22岁。然而,岁月不饶人,一眨眼,70年便过去了。当年的小贾,很快变成了老贾,再后来,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贾老。
简介: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各位朋友: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授予我,是我的光荣。在此,我要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和《大家》杂志社,感谢各位评委,感谢出席今天这个仪式的前辈们,领导们和朋友们,感谢热心赞助文学事业的红河卷烟厂。两年前,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大家》创刊首发式。当时,在所谓的"文学低潮"中,在
简介:《扶桑》体现了严歌苓雌性写作中人类学叙事,它不仅为作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也为扶桑赢得了神一般的身位。严歌苓将扶桑写成文明之前、文化之前、概念之前的存在,并将动物的"自然"混同于人的"自由",将人的奴性、本能强说成母性、神性。诚然,同情弱者与被侮辱者,是文明社会的标识,也是时代的潮流,但如果不把"人"立将起来,如《扶桑》般渲染在被强暴中的享受与自由,则与纵恶无异。《扶桑》中的问题,源于作者对张志扬先生著作的误读。
简介:我与加央西热先生生前有个约定,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为《西藏最后的驮队》写一篇评论文章。在2004年那个肃杀的冬春相交的季节里,自治区文联大院里的草木萎蔫。他的脸色形同草木,眼色金黄,病象严重,此情此景,令
简介:本文以对话的方式,回溯吉狄马加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历程,探究诗歌创作中,个体与时代、自我与民族、自然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等向度的问题,通过考察诗人个体的创作历程与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生动流变的关系,揭示两者之间复杂而丰富的互动关系。
简介:全球化语境中的东南亚华文文学,既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本着这一文化背景,本文主要从中国性、认同焦虑和人类性关怀三个方面来重新反思东南亚华文文学新的生长点,以期望东南亚华文文学有更良好的文学前景。
简介:我曾想象:一百年后假若我生命中最后一克灵魂还在身体里眷恋那先飞的二十克是会耐心等待还是各自奔走一块巧克力大小的灵魂一枚五株钱重量的灵魂
简介:孙绍振先生在《美国语文和中国语文:"核心价值"和"多元价值"问题》一文中,多次提到"一元价值""多元价值"等概念,而孙先生对一元价值的理解却有飘忽不定之嫌。本文意在从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三维价值观视角,探讨语文教育形塑国民性格的意义,使语文教育抛弃各种偏见,避免意气之争,融入到人类文明的大潮中去。
简介:列维坦是公认的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大师。作为能引起人们“诗意情绪”的画家,大自然在画家的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宽广的河流、姿态万千的树林、瞬息万变的天空、静穆的教堂和墓地——典型的俄罗斯自然景色给画家带来无穷的艺术灵感。在一幅幅风景画里,列维坦不仅把俄罗斯大自然描绘得出神入化,而且在其中注入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体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自然观。
简介: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乡村的妇女走出家门在工厂上班,不仅有了经济收入,思想也有观念。本文通过观察乡村振兴背景下女性就业后的生活状态及社会角色的变化,经济因素对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揭示女性生存格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运作和流变。
简介:西藏这一中国"人类学余地",值得所有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者庆幸,在我看来,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学若能走向繁荣,或者说民族地区的文化能够从人类学的眼光发掘,抱着各种研究西藏目的的研究者们,无论是探奇还是想象西藏,都见证着西藏研究中的特殊地理学文化景观。
简介:本文以艺术人类学学理方法和田野事实判据为基础,阐释“打工文学”作者创作观念与打工者社群群体经验之间的关联,以此对打工文学的发生问题进行较深入探索。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关联性问题环:什么样的社群再濡化经验与作者创作观念相关(what)——作者为何将特定社群再濡化经验定格为创作观念(why)——社群再濡化经验在文学作品中怎样内化为作者创作观念(how)。本文以对关联性问题环的逐步解析为学理线索,立体式地追索打工文学作者创作观念的生成原因。
开启物我共生的世界: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动态(2015—2018)
“尚是食人民族”的自我超越──《狂人日记》的人类学阐释
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详细内容
我把每一部作品都当作写给人类的遗嘱——对话高建群
人的灵魂能否被改造 ——漫谈李衔夏中篇小说《人类灵魂工程师》
人类记忆中的永恒之美——探析《希腊古瓮颂》中的生命与死亡意象
互补的人类秩序:契约与道德——中西文化中的意识形态论
诗歌是人类迈向明天最乐观的理由——在青海湖国际诗歌上的致辞
发现“北京人”——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访谈录
写出触摸人类灵魂的作品——在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论严歌苓雌性写作中的人类学叙事——兼论《扶桑》误读“扶桑”的缘由
在神话与现实之间——关于《西藏最后的驮队》的人类文化学分析
个体的呼唤、民族的声音与人类的意义——关于吉狄马加诗歌创作的对话
中国性·本土性·人类性——论全球化语境下的东南亚华文文学
灵魂二十一克(外两首)——有科学家曾测试:人类的灵魂只有21克
以三维价值观理解人类共同体经验——兼与孙绍振先生商榷
在大自然中找寻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列维坦风景画中的生态观探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女性生存格局变迁的人类学考察
“西藏文学”与人类学的构思——以1976—1986年《西藏文学》的小说研究为例
打工文学作者创作观念与打工者社群再濡化经验关联性问题的人类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