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适应新的革命形势尤其是全面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亟需大量知识青年充实革命队伍。为此,抵达陕北后的中共中央,新创办了一所革命大学——陕北公学。为了将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培养成为适应战时需要的革命青年,陕北公学在“造就抗日救国先锋”这一干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政治素养、实干能力等方面对他们进行集中短期锤炼。这种短促轮训性质的干部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大批抗日救国的先锋,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开辟和全面抗战的最终胜利准备了基干力量,而且造就了大批抗日救国的先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干部基础,还对此后我国高等教育和党的干部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简介:教育领域简政放权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转型进程,国家与教育关系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社会的积极参与成为新体制下教育的极具主动性的改革特征。公办学校改制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事件,市场化的改革思路逐步释放的负面影响使教育成了一个敏感的社会领域,教育不公问题逐渐蔓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不满。教育行政化是对公办学校改制的'拨乱反正',但其破坏了多年来简政放权的成果,给教育带来的更多是弊而不是利,如何坚持简政放权的改革目标已经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国家与社会的分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改革推力、公办学校已经具备的教育管理能力为教育治理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相对于高度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推进教育治理绝不能回避简政放权,相反,简政放权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由之路。
简介: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抓手。要使这项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和长效,必须深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关键是要解决重教轻化问题,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构建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必须把着眼点、着重点、着力点从教育引导转向培育教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彰显主体性,明确企业家是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注重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成为促进“两个健康”的内在动力。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要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主动与企业的核心价值、发展理念以及员工的职业规划有机融合。要将主体与客体、引导与服务、教育与内化、经济与政治、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曰常事务之中,不断促进“两个健康”。
简介: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任弼时高度重视团的教育训练工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他要求团员要特别加强马列主义学习,并注意在实际工作和斗争中锻炼提高。在教育训练的主体上,任弼时强调在发挥各级团组织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各级党委的领导推动作用。任弼时重视团的教育训练工作不是偶然的,既有他本人在莫斯科学习经历的影响,也有其他考虑。青年团自身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青年同志是中国革命的未来和希望,团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从党的工作大局出发,重视团的建设,不断推进包括教育训练在内的各项工作。任弼时民主革命时期团的教育训练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对我们今天进一步加强团的建设仍然具有示范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