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条件下,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总结改革开放新时期司法实践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在反思国内外各种司法理论并借鉴其科学成分的基础上,我国基本形成了概念明晰、系统完备、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体现社会主义司法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的司法理论体系。从理论认知与实践导向的双重角度,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体系划分为核心理论与基本理论两大层面,核心理论包括司法本体论、司法价值论、司法政策论、司法程序论、司法文明论,基本理论包括司法制度论、司法职业论、司法模式论、司法改革论、司法公信论等。
简介:政治安全是一国政治体系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协调运转,维持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的基本稳定,适应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从而确保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是动态性与静态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从综合安全观的角度出发,我国政治安全的体系构建应包括:确保国家主权安全一——实现政治安全之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塑造政治安全之魂,优化政治制度一一影显政治安全之本,保障执政安全——打造政治安全之盾,稳定政治秩序——构建政治安全之核。将内部生长机制与外部防范机制紧密结合,并在各种复杂的政治变量中日益突出内在成长机制的政治安全系统研究将成为新趋势。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由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要素论、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论、生态问题与本质的制度批判论、协调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的生态价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论等理论单元构成的思想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南。
简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高度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向,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认同,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全面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在创新性和大众化上下功夫,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姿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展开对话。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才能切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才能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简介:2011年以来,两起颇受社会各方关注的故意杀人案件(药家鑫案、李昌奎案)将原来主要由法律专业人士研究的死刑问题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也使“死缓”这一我国“特有的死刑适用方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笔者认为,死缓制度主要源于革命战争时代和建国初期临时运用的一种刑事政策,曾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建国6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司法实践证明.死缓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不能适应当前国家法治建设的需要。实践中,判处死缓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不但使司法裁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也给司法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并导致大量的申诉上访,由此付出了昂贵的司法成本,且死缓虽无死刑之实、却具死刑之名,在国际舆论上也给我国造成很大的被动。因此.笔者认为.对死缓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建议取消这项制度,同时进一步控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严格无期徒刑的减刑条件.相应提高有期徒刑的上限.使我国的刑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简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在文化价值层面上进行的重大战略思考和创新,是反思历史、分析现实、展望未来的重要理论成果。从生成论来看,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当代中国建构存在着双重的逻辑:宏观的战略性生成和微观的生活实践生成。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与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良性对接并生发出其潜在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力量,需要本源性的文化觉醒和自觉、现实性的制度规约和灌输、终极性实践的生发和证实这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
简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规范与矫正各种社会思潮,主要在于自身的合法化、制度化、心理化与生活化。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主渠道作用;依托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权;融入到党内文化建设中去,以先进性建设带动基础性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时积极构建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理论共识形成机制、思想观念整合机制、公民认同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