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大洋中可以抽象的认为是指贯穿整个海洋的一些列山脉,整合所有面积加起来约占海洋的三分之一,研究海洋地质构造活动必然需要研究大洋中,其对于整个海洋的构造活动的演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洋中的宏观概念、构造特征以及演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给读者对于洋中的更加深入的了解。

  • 标签: 洋中脊 构造特征 分段性 演化过程
  • 简介:对下一代候选超宽带馈源进行了分析对比,并设计了一种圆形四张角喇叭,该喇叭在7:1的频带范围内在波瓣图相位角0°和45°所对应的E面和D面取得了近乎常数的波束带宽,并且其在2-14GHz频段范围内回波损耗均在10dB以上。最后对圆形四张角喇叭的增益性能和波束带宽特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该喇叭的研究对中国VLBI2010的超宽带接收系统的设计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射电望远镜 超宽带馈源 四脊张角喇叭 增益 波束带宽
  • 简介:利用2006年江苏908调查水文泥沙测验数据和同期MODIS影像建立遥感定量反演模式,获取了半个潮周期的悬沙场以及全潮平均悬沙场,进行了辐射沙群海域悬沙场遥感反演方法的研究,并结合悬沙数学模型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在辐射沙群海域,敏感参数(B1-B4)/(BHB4)的对数模式反演悬沙场精度较高;遥感反演结果在总体上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相似,悬沙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琼港、废黄河口和长江口附近;在细节上比数学模型表现得更精细,能清晰地反映河口、沙洲、水道等地貌对悬沙分布的影响。

  • 标签: 辐射沙脊群 遥感反演 悬沙场 MODIS影像
  • 简介:根据东海陆架Zk23孔岩心分析资料,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确定了该钻孔中段细砂层为埋藏古长江河口沙沉积,阐明了该孔附近海区冰消期前后和冰后期的沉积历史。约在15kaB.P以前,海平面上升较快,沉积了下层的河口-水下三角洲相地层;约在15~12kaB.P.的冰消期期间,海平面波动并稳定于60~80m等深线附近,发育了沙地貌:约在12kaB.P.以来海平面再度快速上升,至7kaB.P水位稳定,直至今日,沉积了沙上覆的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地层。

  • 标签: 古沙脊 沉积环境 东海陆架
  • 简介:本文采用MIKE21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了南黄海辐射沙群海域的潮流形态和含沙量,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围填海工程后辐射沙群海域的潮流和含沙量变化。结果显示工程对潮流和含沙量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工程区附近。围填海工程使原本以弶港为中心呈扇形辐聚、辐散的潮流格局有所改变,形成东沙岛西侧南北向和高泥岛南侧东西向的两条潮流通道,并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条子泥南北两侧的水体。工程后含沙量的变化与平均流速的变化基本一致,在流速变大的东沙岛西北侧和高泥岛南侧海域,含沙量显著升高;在流速变小的条子泥南北两侧、东沙岛东侧及西南侧,含沙量显著降低。

  • 标签: 辐射沙脊 围填海 潮流 含沙量 数值模型
  • 简介:为研究盐度对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生长及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盐度(0~30)环境下养殖的尾白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各盐度组尾白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15、20盐度组尾白虾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随环境盐度升高出现显著下降(P<0.05),而粗蛋白含量随环境盐度升高而升高(P<0.05);粗灰分含量随盐度升高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尾白虾肌肉粗蛋白含量在盐度15时为18.02,显著高于0~10盐度组(P<0.05),与盐度20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风味氨基酸总量,15~30盐度组显著高于0~10盐度组(P<0.05),且盐度组15~30之间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尾白虾淡化养殖最低盐度应该保持在15以上,以保证其风味。

  • 标签: 盐度 脊尾白虾 存活率 特定生长率 营养成分
  • 简介: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NE—SW向平行于古岸线展布的K22条带状砂体外部地震反射特征、内部反射结构及平面展布规律,并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海平面变化特点,对K22条带状砂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K22条带状砂为发育在陆架区古构造高带、受控于强制性海退过程的再沉积产物,其物源来自于早期的三角洲,沉积水动力条件多样,主要为海退过程中的潮汐流和波浪作用;同时,沿岸流也对砂形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砂后期得益于快速的海侵而保留下来。留存下来的沙沉积被包裹在海相泥岩背景中,可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新近系 珠江组 K22陆架砂脊 沉积成因
  • 简介:经过对“探宝号”调查船在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的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研究和解释,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段区域和台湾南部恒春海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被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的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此两处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过程的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等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 标签: BSR 天然气水合物 滑塌体 泥底辟 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 增生楔
  • 简介:一直以来,寄存在橄榄石自形晶中的熔融包裹体被认为是代表了初始熔体的岩浆珠滴,可以从岩浆喷发所经历的近地表过程中完好的保存下来。然而,对于熔融包裹体内被捕获熔体的来源,则一直存在多种观点:(1)代表了地幔中熔体组分的最新再平衡;(2)记录了岩浆通道系统的相互作用;(3)代表局部、颗粒尺度的溶解-反应-混合过程。

  • 标签: 橄榄石 熔融包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