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项研究采用国际冻原计划(ITEX)模拟增温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将温棚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设为A、B、C、D、E5个温度梯度,主要从矮嵩草(Kobresiahumilis)、黑褐苔草(Curexalrofuscu)(莎草科)无性繁殖方面探讨了它们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对照至A温室随着温室的减小温度(地表温度和地温)逐渐升高,三年的平均温度在A温室中最大(11.9℃,11.7℃),在对照中最小(9.4℃,9.9℃);A温室平均温度(地表温度和地温)与对照相比平均升高了2004年(2.6~C,2.2℃)、2005年(2.2℃,2.1℃)、2006年(2.1℃,2.0℃)。莎草科植物(矮嵩草和黑褐苔草)对增温反应的总体变化趋势有所区别,矮嵩草的分蘖数和叶片数在E温室达到最大值,而生物量在C温室达到最大值;黑褐苔草的分蘖数在D温室达到最大值,生物量在A温室达到最大值。
简介:以青藏高原“黑土滩”为研究对象,采用围栏封育、围栏封育+人工补播进行“黑土滩”草地的改良,测定了2010~2014年度“黑土滩”草地垂穗披碱草、可食牧草鲜重。结果表明,多年围栏封育、人工补播,“黑土滩”样地内的垂穗披碱草、可食牧草和牧草鲜重显著增加(P〈0.05),而不可食牧草并未显著增加(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围栏封育相比,人工补播样地的垂穗披碱草比例、可食牧草比例显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的人工补播样地内的垂穗披碱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分别为67%和73%,较2010年度分别显著增加了2.52倍和2.17倍,而围栏封育垂穗披碱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并未显著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围栏封育相比,短期内人工补播是退化天然草地改良更为有效的措施。
简介:为确保农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对农牧民的培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地区的选点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影响牧民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农牧民培训质量的对策及建议,促进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简介:本文以鄂尔多斯温性典型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3种草地管理方式,即全年禁牧、冷季放牧及全年放牧的草地设置实验样地,探讨不同管理方式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植被-土壤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管理方式下,鄂尔多斯典型草原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物种数均表现为:全年禁牧〉冷季放牧〉全年放牧(p〈0.05),根冠比为:冷季放牧〉全年禁牧〉全年放牧(p〈0.05);(2)植物碳储量为:全年禁牧〉冷季放牧〉全年放牧(p〈0.05);(3)土壤碳储量为:冷季放牧〉全年放牧〉全年禁牧(p〉0.05);(4)植被一土壤总碳储量为:冷季放牧〉全年放牧〉全年禁牧(p〉0.05),植被一土壤总碳量中土壤碳储量的比重在3中管理方式下均占96%以上,远大于植被碳储量比重。
简介:利用查干哈达苏木1960-2016年气温、降水量以及天然草地产草量的资料来分析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对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查干哈达苏木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气温增高了1.5℃,每10年递增0.25℃左右。1964-2016年降水量下降了159.6mm,每10年下降30.7mm。气温、降水量与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关系为:随着气温的增加,产草量逐渐减少,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不显著(P〉0.05)。气温的R~2=0.9357较降水量的R~2=0.4334更接近于1,即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关系更为密切。
简介:本研究于2013~2014年在内蒙古达茂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了氮肥和磷肥的单施和配施样地,以未施肥样地为对照,采用LI-64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草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呼吸(ER)的日、季节变化,并分析了生态系统CO2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施肥未改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季节变化特征。但NP肥的配施(10gN·m^-2,10gP·m^-2)可显著提高荒漠草原NEE、GEP和ER(P<0.05);三个N肥水平的NEE、GEP和ER大小关系基本表现为N10(10gN·m^-2)≈N5(5gN·m^-2)>N2.5(2.5gN·m^-2),即N5水平是增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最佳施氮量。土壤0~10cm含水量是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和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呼吸的主要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