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单眼高度近视性弱视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7年2月我院单眼高度近视性弱视患儿1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84)、对照组(n=84)。对照组行传统遮盖法,观察组行切削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52%(71/84),术后12个月高眼压发生率13.10%(11/84),视功能下降发生率17.86%(15/8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K治疗单眼高度近视性弱视患儿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视力,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安全性高。
简介:目的:评价VisuMax飞秒激光与MoriaOneUse-PlusSBK角膜板层刀制作超薄角膜瓣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统计同期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778例1556眼(VisuMax飞秒激光组即A组384例768眼,SBK角膜板层刀组即B组394例788眼),对比术中舒适度评分、角膜瓣相关并发症、角膜瓣切口出血、球结膜下出血的发生率,评价两种方法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结果:术中舒适度方面,感觉极不舒适,难以忍受者A组5例(1.3%),B组28例(7.1%);术中角膜瓣切口出血A组4眼(0.5%),B组74眼(9.4%);球结膜下出血A组18眼(2.3%),B组82眼(10.4%);角膜瓣边缘不齐A组0眼(0),B组94(11.9%);A组有4眼(0.5%)出现角膜瓣上皮部分剥脱,但未影响成功掀瓣及手术,A组有53眼(6.9%)发生角膜层间气泡(OBL)。两组无其它相关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安全可靠,均无严重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角膜瓣相关并发症。
简介:目的探讨直视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由同一术者进行外路手术,术前三面镜下,间接检眼镜下仔细严格定位裂孔,术中肉眼下大致定位,全部行环扎并裂孔变性区外垫压,根据裂孔大小冷凝或非冷凝,尽可能安全放液,根据眼压,裂孔形态,部位选择注入气体填充物,定期观察术后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6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术后随访半年,视网膜完全复位14眼(87.5%),视力较术前提高12只眼(75%),不变3只眼(18.75%),不完全复位少量视网膜下液吸收缓慢1眼,再次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复位1眼(6.25%)。最好矫正视力0.1以上10只眼(62.5%)。结论手术前的仔细检查定位裂孔,环扎术避免遗漏裂孔及变性区均为直视下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提供安全有效的保证,为眼科医师提供新的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选择,且手术时间较短,操作相对简单,疗效有明确的保证。
简介: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并发角巩膜病变的可能原因及相应治疗对策.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6例(6只眼)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并发角巩膜病变患者的病史、相关检查和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并发角巩膜病变,其中2例发生角膜溃疡,分别为真菌性角膜炎和病毒性角膜炎所致;1例患者胬肉病灶切除位置烧灼引起巩膜变薄、溶解;1例患者术后发生巩膜病变,检查发现免疫指标升高;1例患者术后发生角膜脓肿,检查发现结膜囊G+杆菌阳性;1例患者有高血压,脑梗塞,术后发生角膜溃疡.结论单纯胬肉切除、术中烧灼过度、全身抵抗力下降、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不规范用药、术后护理不当,是翼状胬肉并发角巩膜病变的主要原因.注重全身因素影响、加强术后眼部卫生护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及时复查治疗可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
简介:目的探讨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年-2015年住院治疗的青光眼患者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发生的11例(13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结果男性8例,女性3例,单眼9例(9眼),双眼2例(4眼),年龄65-78岁,平均70岁,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3例(3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例(2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6例(8眼),经滴用2%阿托品眼用凝胶、静脉滴注甘露醇注射液、服用醋甲唑胺片降低眼压等,非手术治疗6例(8眼),晶状体摘除联合联合玻璃体前界膜切开4例(4眼),眼前段玻璃体切割术1例(1眼)。结果:11例13眼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中经过及时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均形成前房,眼压正常。视力:0.053例(3眼),0.1-0.25例(5眼),0.3-0.53例(5眼),取得较好效果。结论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临床治疗过程中,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确处理,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疼痛与舒适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6月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的136例视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盲选的方式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68例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及疼痛原因进行评估,并选择恰当的护理对策。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为58例,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级别分别为43例、10例、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为42例,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级别分别为16例、20例、6例,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术后疼痛及疼痛程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在使裂孔处于最高位的基础上,对体位的适当调整,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机械性眼外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结果分析。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机械性眼外伤122例122眼的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及回顾性分析。结果:机械性眼外伤122例中,开放性眼外伤116眼(95.1%),闭合性眼外伤6眼(4.9%),男女之比6.18∶1,机械性眼外伤以眼球开放性损伤为最多,致伤多以异物为主,经过及时手术治疗,全部保住了眼球,与入院视力相比,出院视力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工作和生产意外是机械性眼外伤的主要原因,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后果严重,应加强防范。及时的医院就诊和眼科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开展是挽救伤眼视力、降低机械性眼外伤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简介:0引言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APMPPE)由Gass于1968年首先报道。本病发病急,目前临床并不多见。本文报道1例双眼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的病例,就其发病原因、病情演变及治疗、愈后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拉坦前列素(Latanoprost)滴眼液与噻吗心安(Timolol)滴眼液降眼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并辅以手工检索、因特网搜索的有关拉坦前列素与噻吗心安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定研究对象,通过Jadad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针对眼压下降比例、药物不良反应2项内容,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合计5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拉坦前列素滴眼液与噻吗心安滴眼液降眼压效果,在2,6,12wk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权平均差(WMD)分别为:在2wk[WMD=-0.76,95%CI(-1.32,-0.20)],在6wk[WMD=-1.15,95%CI(-1.68,0.63)]和12wk[WMD=-1.01,95%CI(-1.42,-0.61)]。(2)随访结束时,结膜充血、异物感为拉坦前列素的两种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但其发生率拉坦前列素组与噻吗心安组比较,结膜充血的发生率[OR=2.25,95%CI(0.99,5.08)],异物感的发生率[OR=2.48,95%CI(1.02,6.03)],显示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拉坦前列素降眼压效果在用药12wk内较噻吗心安好;两者在12wk内引起结膜充血、异物感、虹膜色素加深、视野损害等的不良反应方面,差异不明显。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偏小,且方法学质量中等,致使本系统评价结果论证强度不高,因此还需要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便更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的手术时机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9-01/2010-06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37例165眼新生儿泪囊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137例165眼,患儿年龄≤3月龄者64眼,其中加压探通治愈16眼,1次探通治愈48眼;~6月龄者68眼,其中加压冲洗治愈4眼,1次探通治愈62眼,2次探通治愈1眼,1例1眼未随诊;~12月龄者24眼,1次探通治愈12眼,2次探通治愈8眼,3次探通治愈2眼,未随诊2例2眼;~18月龄者9眼,其中1次探通治愈6眼,2次探通治愈3眼。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患者,若患儿身体发育正常,年龄〉2月龄者应尽早行泪道探通术,且安全可行。
简介: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否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linopathy,CSCR)发病的危险因子。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连续的100例急性CSCR患者就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同期就诊的非CSCR的门诊患者中根据年龄和性别选择病例与之匹配,以建立对照组,并进行相同的问卷回答。结果:在100例CSCR患者中,10例(10%)有激素使用史,男4例,女6例。而100例对照患者中仅有3例(3%)有激素使用史,男2例,女1例。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发现使用糖皮质激素是CSCR发病的危险因子。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确诊的PDR合并白内障的56例(63眼)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合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51眼(80.9%)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7眼(11.1%)视力无变化,5眼(7.9%)视力有所下降。术后随访2~24个月,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53眼(84.1%)术后视力提高,6眼(9.5%)视力不变,4眼(6.3%)视力下降。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高眼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再出血、晶体后囊混浊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术后视力恢复不佳主要与糖尿病黄斑病变以及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肾功能异常有关。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