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建立康复专科特色护理门诊,由专科护士轮流出诊,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估与筛查、制定康复护理计划、辅助医生治疗师进行康复科专业检查及治疗等。康复专科护理门诊开诊以来共进行康复护理评估220人次,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198人次,进行健康指导425人次,配合医生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109人次,配合医生进行肉毒素注射45人次,配合治疗师进行吞咽筛查232人次,配合医生进行吞咽造影45人次,随访患者163人次,参与压力性损伤会诊68例。康复专科特色护理门诊满足患者、医生、护士、治疗师的多元化需求,提高综合满意度,为专科护士提供了职业发展平台,促进了康复专科护理的发展。
简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儿科主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暨肉毒毒素治疗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2013-06-01-013(京),将于2013年8月15-18日在北京太阳岛宾馆举行。授课内容包括小儿癫痫及癫痫性脑病、脱髓鞘疾病、周围神经和肌肉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儿童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肉毒毒素治疗研究进展。学习班特别邀请北京天坛医院的小儿神经内科、神经影像、神经电生理科及北京大学妇儿医院、解放军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的著名专家教授进行讲解,学习班授予继续教育I类学分8分(24学时)。学习班学员注册费1200元,食宿费用学员自理。
简介:目的采用反映血管新生状态的指标经模糊C均值聚类对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学分级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含有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及阳性对照组织的168点矩阵的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ABC双标法标记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Image-ProPlus5.1中文版图像分析软件对染色结果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单位、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平均周长等指标进行测定。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与星形细胞肿瘤病理级别相关的参数,以矩阵实验室数学软件提供的模糊C均值聚类函数参数作为聚类对象,将不同的组织切片参数值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所得聚类值分别赋值为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分级值。结果(1)在不同病理分级组之间,星形细胞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单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病理分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不同病理分级组之间,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3)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平均周长,Ⅱ级组与Ⅲ级组、Ⅱ级组与Ⅳ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Ⅲ级组与Ⅳ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4)与WHO病理分级相比,模糊C均值聚类产生的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分级值对Ⅱ、Ⅲ、Ⅳ级等级别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71%、48.39%和78.95%,总体正确率达68.46%。结论星形细胞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单位、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平均周长等项指标的模糊C均值聚类值与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分级值比较符合,可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级进行辅助推测。
简介:目的分析11例脑膜癌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1例经脑脊液细胞学证实的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多以头痛、呕吐为主,亦可有视觉障碍、复视、眼睑闭合无力、口角歪斜以及发作性上背部疼痛,可伴脑神经和脊神经损害及脑膜刺激征;头部CT及MRI均无异常发现.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均不同程度增高(200~400mmH2O),其中8例细胞数、蛋白升高,糖、氯化物下降;细胞学检查均发现癌细胞,形态与原发肿瘤相似,来源于肺癌者5例、乳腺癌3例、胃癌1例、卵巢癌1例、血液系统恶性淋巴瘤1例.其中5例于发现原发肿瘤之前即有神经系统症状.11例患者中6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2例院内死亡,3例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对以头痛、呕吐发病伴脑神经、脊神经受损,并出现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头部CT及MRI无明显异常者,应考虑脑膜癌病的可能,及早行全身检查寻找原发病灶,以脑脊液发现癌细胞为确诊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唤醒下手术治疗中央区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548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综合评估后在相应部位埋置颅内电极,经颅内电极脑电图(Intraeranial-EEGi-EEG)确定癫痫起始区(epilepticonsetzone,EOZ)、皮层电刺激(corticalelectro-stimulation,CES)描记脑功能区后,在麻醉唤醒状态下切除EOZ区及周围异常组织,以更好的保留脑功能.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EOZ位于中央前-后回者3例(左侧1例、右侧2例)、中央前回者6例(左侧2例、右侧4例)、中央后回者3例(左侧1例、右侧2例).病理学证实:皮质发育不良7例(ⅡA型3例、ⅡB型2例、灰质异位2例)、脑囊虫2例、脑软化灶(胶质增生)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随访2~5年,均系统服用抗癫痫药物(2例遵医嘱停服),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Ⅰ级)7例、有发作先兆且偶有发作(Engel-Ⅱ级)3例、发作次数减少(Engel-Ⅲ级)2例.手术后早期出现运动-浅感觉功能障碍者2例、单纯运动功能下降者5例、出现深-浅感觉功能减退者1例.经半年的功能康复训练,6例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感觉功能部分恢复,2例患者仍轻偏瘫,但肢体远端精细功能部分恢复.结论EOZ位于中央区也可行切除性手术,术中唤醒能更好的保护脑功能.
简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各个医院的检查程序和诊断标准并不统一.因此,国际专家组织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开始规范TCD的操作方法,统一诊断标准,确定使用范围.第一部分介绍脑血管疾病的频谱TCD检查.颞窗常用于观察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C1段(ICA)及前交通动脉(AComA)、后交通动脉(PComA)的侧支循环;眼窗用于观察眼动脉(OA)和ICA虹吸部;枕窗用于观察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尽管Willis环的构成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但完整的诊断性TCD检查还是应该评价双侧的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2段(深度范围30~40mm),M1段(深度范围40~65mm)[大脑中动脉M1段中点的深度位于50mm处(范围45~55mm),平均长度约16mm(范围5~24mm)],大脑前动脉A1段(深度范围60~75mm),颈内动脉C1段(60~70mm),大脑后动脉P1~P2段(平均深度63mm,范围55~75mm),前交通动脉(70~80mm),后交通动脉(58~65mm),眼动脉(40~50mm),颈内动脉虹吸部(55~65mm),椎动脉(40~75mm),以及基底动脉近端(75~80mm)、中段(80~90mm)、远段(90~110mm).经下颌下窗检测颈段ICA远端(40~60mm)可以计算VMCR/VICA比值或Lindegaard指数,用于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程度.诊断性TCD检查的目的是探查上述动脉节段的特征性频谱,确定动脉血液流动方向,计算脑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对于频谱多普勒和具有M-模的超声装置来说,建立标准化的检查程序,诸如选择探头的位置、角度和深度及血管的区分等,将有助于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