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06年间临床诊断为TIA的97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即颈内动脉系统TIA组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中TIA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的几何均数为3.31d,发作持续时间为12.32min,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h与能否复发或进展为卒中无显著关系;TIA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CT发现脑梗死灶的阳性率为29.4%~50%,MRI阳性率为100%;随访89例患者3个月发现,脑梗死发生率为4.5%;两组患者在发病到就诊时间、持续时间、危险因素、CT阳性率及脑梗死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存在共同的临床特征,多数TIA患者不能及时就诊,发作持续时间几何均数接近文献报道水平;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h不影响3个月预后;CT阳性率低于MRI.早期积极治疗可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简介:中医专科护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培养与使用现状参差不齐.文章从中医专科护士概念、培养与使用现状等方面回顾了中医专科护士的发展现况.同时为明确中医专科护士在医疗健康体系中的定位,从而使其培养与使用紧密贴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需求,对未来中医专科护士的高质量培养提出建议和策略.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人格发展异常过程。方法运用GMPI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与健康人进行调查,分析2组人群差异及发现某些规律。结果失眠患者与健康人在三个年龄段存在的差异不同,其中童年期的差异尚小,仅仅表现于自主性发展水平弱于健康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失眠症患者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人格发展不足,重点表现在思维方式、社会恐惧感、自主性三个方面(P〈0.05或0.01);不同年龄的患者在三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上小学之前,小于36岁的患者与大于50岁的患者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P〈0.05或0.01),但36~50岁之间的患者未发现与这2组患者的明显差异;在上小学至18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格发展方面,继续保持这一趋势,但在这个阶段,在某些方面,小于36岁的患者组与36~50岁之间的患者组的差异也渐趋明显,尤其体现在不良教养方式以及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独立性及自主性等方面。普遍的,小于36岁的患者组失眠症患者在自我分量表以及情绪情感分量表表现出的发展水平较低,而特殊的,在事业观维度,小于36岁的患者组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结论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与健康人的人格发展过程存在差异,而且具有时代烙印。
简介:目的分析青春期少女生育动机及其生育意愿,从而追行有针对性的性教育工作。方法本研究基于Michaels(1993)的研究结果,自编“青春期少女生育动机”的调查问卷,封678名(随机抽样)高中女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青少女生育动机的先后排序为:“使个人生命延续”、“获得安全感和创造性”、“得到亲密情感和愉悦”、“获取权力和影响力”、“能够养儿防老”、“获得成人地位”、“能够传宗接代和取得社会认同”与“道德价值的支配”;②青春期少女面对意外怀孕是否生下孩子。除“能够养儿能防老”生育动机影响较低外,其它生育动机均有明颗影响,并显著性差异;③由回归分析结果得知,“道德价值的支配”和“获得覜密情感和愉悦”两个生育动机因素可以有效预测青春期少女的生育意愿,其中以“道德价值的支配”影响作用较大。结论青春期少女面对意外怀孕,对于决定是否生下孩于的生育意愿,有不同的生育动机。因此在青春期性教育当中,应当了解青少年生育动机、生育意愿的变化,从而更有针对性来开展性教育。
简介:目的:研究未婚先孕和已婚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孕妇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其中未婚先孕妇女120例,女婚早孕要求终止妊娠妇妇136例,已婚早孕继续妊娠者125例。结果:未婚先孕、已婚早孕终止妊娠妇女、已婚早孕继续妊娠妇女的SCL-90总分,SDS和SAS总分依次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未婚先孕妇女SCL-90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因子分高于已婚妇女。已婚早孕终止妊娠妇女SCL-90中焦虑、抑郁、恐怖分高于已婚早孕继续妊娠妇女。结论:未婚先孕、已婚早孕终止妊娠妇女、已婚早孕继续妊娠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依次下降,表现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方面。
简介:目的分析鞍区肿瘤手术后,出现水钠代谢紊乱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分析38例鞍区肿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的分型及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发生水钠代谢紊乱总发生率63.3%,分为5种类型,尿崩症10例(26.33%),低钠血症24例(63.16%),脑性耗钠综合症2例(5.26%),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LADH)1例(2.63%),高钠症1例(2.63%),经治疗后37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鞍区肿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发生率较高.术中规范操作,避免损伤垂体柄和丘脑下部,注意保护穿支血管;术后注意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并及早采取合理措施对鞍区肿瘤术后水钠紊乱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了解长沙市"三甲"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应用编制的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综合评价量表,对长沙市5所"三甲"综合性医院ICU系列科室的6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551份,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总分均分为355.73±41.41(量表满分455),将量表各维度得分转换成百分制分数后,由高至低排序居于后三位的分别为:专业知识及技能(71.85±14.39)、个人专业发展能力(62.39±17.93)、科研及学术能力(47.36±18.63)。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护龄、职称、学历、科室均是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其中科室、护龄、职称进入回归方程,能解释31.5%的变异。结论:长沙市"三甲"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个人及专业发展能力薄弱,科研及学术能力极度欠缺。护理管理者应针对ICU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例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为单发,临床症状各异。头颅CT表现为肿瘤呈“日光放射征”改变,周边骨质硬化。头颅MRI示,肿瘤呈T1WI不均匀中-高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手术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颅骨及周边硬化颅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预后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示,病变表现为蜂窝状肿块,由充填有多量血细胞的囊状血管组成。结论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较为罕见,手术治疗效果确实可靠;术后病理检查为其最终确诊的有效手段。
简介:目的了解和评价WHOQOF—BREF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简表(WHOQOL-BREF)进行调查,统一指导语。调查表由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第6周结束时独立填写或在医师指导下填写。治疗前和治疗第6周时测评汉密尔顿抑郁量(HAMD)。结果治疗前Cronbachα=0.7499,治疗后Cronbachα=0.8770。WHOQOL-BREF的第4个条目在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其余各个条目的差别均非常显著。研究前HAMD评分与生存质量主观感受呈负相关(P〈0.01),第6周与各个因子均呈负相关(P〈0.01)。年龄、婚姻、文化和居住地不同,生存质量有差别,但治疗后差别消失。结论WHOQOLBREF在抑郁症患者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可用于评定患者不同时期的生存质量。
简介:目的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有肢体抖动的临床表现,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继发性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无效,行全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等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提示3例颈内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闭塞或狭窄性病变,而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仍偶有发作.2例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发作完全停止,1例由于血管迂曲明显,手术未获成功,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少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发作形式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一侧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痫.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简介:目的封探讨家庭病床森田疗法的疗效。方法样本根据CCMD-3确定10例神经症患者,均有神经质特点,均经两个以上疗程的药物和心理行为的系统治疗,疗效不显著者。使用HAMD和HAMA量表评定症状和病情变化。制定病人、家属和医生三方面有关治疗协议。10例患者均经过家庭病床森田疗法的治疗。疗效判定分痊愈、颈追、好转和恶化4个档次。结果经家庭病床住院式的森田疗法治疗后,10例患者,痊愈6例,显进3例,1例好转。疗后HAMD和HAMA量表分均较前明显下降。病人和家属愿意接受此治疗。结论对家庭病床住院式森田疗法较单纯门诊森田疗法疗效好,病人及家属易于接受。
简介: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病因差异。方法纳入前循环急性脑梗死129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69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4例,心源性栓塞1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4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5例;60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6例,心源性栓塞5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4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3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前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急性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