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骨转移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n=30)和无骨转移组(n=240)。于术前采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捕获外周血CTC,采用流式细胞仪对CTC和CTCEMT表型进行鉴定;比较两组患者的CTC检出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影响因素及CTCEMT表型分子标志物TWIST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骨转移组中CT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患者的年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患者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WIST阳性表达、vimentin阳性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组中TWIST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5,P﹤0.05)。结论术前乳腺癌外周血CTCEMT表型分子标志物TWIST和vimentin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有关,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简介:背景与目的:大部分脑膜瘤是良性的。尽管施行了手术全切除(Simpson’sGradeI),但是在原部位仍有一定的复发。本文通过检测Ki-67、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其与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复发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1996年~2001年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脑膜瘤全切除手术治疗,并经9~84个月随访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脑膜瘤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以显微镜下细胞核内出现棕色颗粒为阳性,计算二者的标记指数(LabelingIndex-LI)。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肿瘤细胞中Ki-67、P53的LI的差异性统计学分析。结果:(1)Ki-67、P53在不同病理形态脑膜瘤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脑膜瘤、非典型性脑膜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2)良性脑膜瘤中Ki-67的表达在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而P53的表达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Ki-67、P53蛋白的表达与脑膜瘤的病理分型有一定的关系。(2)Ki-67的表达情况可用来判断良性脑膜瘤有无复发的可能,从而进一步来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在炎性肠病(IBD)患者的相关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均被异常激活,且患者的肿瘤大小、转移情况、预后及生存率均与IL-6水平有关,IBD及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IL-6/STAT3通路具有密切的关系。随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IL-6受体能够促进肿瘤转移灶的形成,其机制是调节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因此认为,在IBD的发生发展中,IL-6/STAT3信号通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预示其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疾病治疗靶点。本文主要阐述了IL-6/STAT3通路在炎症相关结肠癌中的作用及其在靶向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简介:目的探讨T3期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数目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426例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根治术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组别问生存率的差异.结果426例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者154例,其中清扫淋巴结数超出25枚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8%、87.6%和83.5%,清扫淋巴结数20~25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7%、86.5%和80.1%,清扫淋巴结数15~19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3%、83.2%和69.3%;有淋巴结转移者272例,其中清扫淋巴结数目超过25枚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1%、67.1%和54.7%,清扫淋巴结数20~25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6%、63.5%和50.2%,清扫淋巴结数15~19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61.2%和38.4%.清扫淋巴结数20~25枚组与25枚以上组相比,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清扫淋巴结数15-19枚组比较,无沦有无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3期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数目应达20枚以上.
简介:目的探讨PTEN-PI3K信号转导途径中PTEN与PI3K的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第二代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59例NSCLC组织中PTEN与PI3K的蛋白表达。结果通过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PTEN、PI3K的蛋白表达结果一致,在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93%(33/59)、77.97%(46/59)。NSCLC组中PTEN、PI3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与正常肺组织和癌旁增生肺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9)。PI3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NSCLC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细胞分化程度以及与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PTEN与PI3K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性(P=0.003)。结论PI3K蛋白的过表达和PTEN蛋白的低表达与肺癌的发生以及肺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PTEN蛋白的低表达可能刺激了PI3K蛋白的强表达。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和PCNA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量子点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芯片中端粒酶和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和非癌变乳腺组织相比,端粒酶和PCNA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与高的病理分级(x2=4.419,P=-0.041)、高的TNM分期(x2=6.4315,P=-0.012)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与淋巴结转移也呈正相关(x2=7.783,P=-0.005)。PCNA表达在病理分级的Ⅲ级组明显高于Ⅰ~Ⅱ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x2=10.606,P=0.001);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未转移组(x2=71636,P=-0.006)。而且在乳腺癌中端粒酶和PC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r=0.368,P=-0.002)。结论端粒酶与PCNA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进展相关,且二者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