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乳腺疾病在女性疾病中发病率较高,不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更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为关爱女性健康,女性群体应当格外重视乳腺疾病的检查。当前各类影像学诊断方法中,超声诊断适用性较强,也是针对乳腺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实现病灶诊断率的提升,达到及早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简介:目的:了解商丘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为高校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该校大一、大三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03人,大一52人,大三51人。不同年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均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78.64%的学生愿意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84.47%学生希望通过印发宣传手册、专家专题讲座、学校广播3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73.79%学生对艾滋病人持积极的态度。结论有必要在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探索适合高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乳腺癌保留乳房相关知识宣教对可保留乳房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5月至11月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28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保留乳房相关知识宣教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保留乳房知识宣教前后保留乳房选择比例的变化,分析保留乳房组与全乳切除组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患者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例数比较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知识宣教后,保留乳房选择率由25.2%(71/282)降至19.1%(54/282)(χ2=12.430,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全乳切除组相比,保留乳房组的平均年龄更低[(51.3±9.9)岁比(42.9±8.2)岁,t=6.216,P=0.000],受教育水平更高(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44.9%比75.0%,χ2=17.925,P=0.000),有职业患者的比例更高(66.3%比85.9%,χ2=9.372,P=0.009)。家属对手术方式的选择(P=0.001)以及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是否受到家属影响(χ2=7.334,P=0.026)在保留乳房组与全乳切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0.907,95%CI:0.871~0.944,P=0.000)和患者家属对手术方式的选择(OR=2.028,95%CI:1.270~3.237,P=0.003)是患者保留乳房手术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患者拒绝保留乳房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对局部复发的担心(73.5%,150/204);保留乳房失败后患者拒绝乳房再造的主要原因是对再造手术创伤的担心(53.8%,21/39);选择全乳切除患者拒绝再造的两大原因分别为自身对形体改变的良好接受度(47.5%,95/200)以及年龄因素(46.5%,93/200)。结论手术方式的决策过程是医师、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的过程,医师有必要为可保留乳房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尽的手术相关信息,协助患者做出选择。
简介:目的调查从事产前超声筛查的医生对产前诊断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本研究以2013年9月17~18日江苏省产前诊断中心抽查的江苏省内有产前超声诊断资质的机构内从事产前诊断的超声医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知识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信息、孕早期染色体异常筛查及孕中期超声结构筛查三部分),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30份,有效问卷127份(97%)。127名参与调研的产前超声筛查医生对孕早期染色体异常产前诊断相关问题总体判断正确率为90.45%,单位隶属科室、超声医生的技术职称及参与产前诊断课题的相关经验与结果判断的正确率有相关性;对孕中期超声结构筛查相关知识的总体判断正确率为86.09%,其中对机械指数(MI)值等安全参数的设定、孕中期胎儿结构筛查的合适孕周的选择正确率较低,且结果判断正确率与学历、医院的等级、参与相关培训的情况等有关。结论产前超声筛查医生对产前诊断相关知识有较基本的掌握,但有些方面如不同筛查类型的孕周要求、对胎儿超声安全性的认识等方面仍有欠缺,需加强产前诊断相关知识的培训。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0~6岁农村儿童智力发育的现状。方法:随机对1124名0~6岁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采用丹佛发育筛查量表(DDST)对应人能、细动作应物能、言语能、运动能四个能区逐项测试,对结果异常或者可疑者询问母亲文化程度及孕期情况、儿童身体状况及受教育方式。结果:1124例接受调查儿童中,116例(10.32%)DDST测试异常,确证智力低下(MR)7例(0.623%)。其中,1~6月儿童1例(0.8%),-12月16例(13.79%),-2岁25例(21.55%),-3岁22例(18.97%),-4岁21例(18.10%),-5岁18例(15.79%),-6岁13例(11.21%)。曾患新生儿疾病42例(36.21%)、早产18例(15.52%)、低体重15例(12.93%)、营养性疾病13例(12.21%)、神经系统疾病9例(7.76%)、外伤17例(14.66%)、先天性疾病2例(1.72%)。母亲文化程度:高中32例(27.59%)、初中72例(62.07%)、小学12例(10.34%)。孕期情况: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或其他疾病23例(19.83%)、怀孕早期患病(感冒或其他情况)服药史16例(13.79%),有妊娠反应但无明显其他异常77例(66.38%)。托幼及学龄前教育40例(34.48%)、教育缺失76例(65.52%)。结论:DDST筛查能早期发现0~6岁儿童智力发育障碍,以便早期针对性干预,从而减少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
简介:目的:通过对我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以及随访服务,了解我区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妇女健康水平,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进一步深化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区已参加生殖健康检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人群中随机抽取30000人,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检查30000例,患病15150人,总患病率50.5%。讨论:我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患妇科疾病仍较普遍,大部分以缺乏对生殖道感染的认识和医疗资源不足,经济困难等为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对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保障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降低妇科病患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调查了解不同年龄大学生对捐精的知识、态度、行为现况及其精液质量状况,为在该人群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供精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提供初步参考依据。方法对不同年龄大学生发放《捐精行为调查问卷》并作精液质量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67份,采集精液样本82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低于22岁,尤其是20~21岁组对捐精行为及精子库的认知、心理承受能力与〉122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精液质量分析表明20—21岁与≥22岁组的精液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当前国内精源短缺的困难,建议相关职能部门适当放宽对捐精者年龄的限制。
简介:目的通过采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法,了解北京地区35~64岁农村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现状及高危型HPV作为初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北京市5个农村两癌筛查区县,年龄35~64岁农村户籍人口20076名,以高危型HPV作为初筛进行宫颈癌筛查试点的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北京地区35~64岁20076名农村妇女中,高危型HPV总感染率为7.6%(1535/20076),其中单一感染排前五位的高危亚型分别是HPV16型219例,占14.3%,HPV52型146例,占9.5%,HPV58型101例,占6.6%,HPV18型84例,占5.5%,HPV51型66例,占4.3%。高危型HPV混合感染率为7.6%(116/1535),最多同时感染四种高危亚型。35~40岁、41~45岁、46~50岁、51~55岁、56~60岁、61~64岁高危型HPV检测率分别为50.0%(192/384)、38.9%(330/848)、33.0%(388/1177)、6.3%(298/4757)、3.4%(251/7438)和1.4%(76/5472)。除高危型HPV16/18感染者外,其他型感染者细胞学阳性检出率为13.0%(154/1188);转诊阴道镜检查率为2.3%(461/20076);阴道镜下活检组织病理学检出CIN227例,CIN339例,宫颈微小浸润癌2例,浸润癌1例,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343.7/10万,宫颈癌检出率为14.9/10万,早诊率为98.6%(68/69);在宫颈高级别病变及癌中,HPV16/18亚型感染占71.0%(49/69)。结论HPV16、52和58型是北京地区35~64岁农村妇女单一感染的主要基因亚型,高危型HPV检出率最高为35~40岁,HPV16/18感染是导致宫颈高级别病变及癌的主要亚型。用高危型HPV作为初筛方法,初筛阳性病历检出率提高,而且用高危型HPV分流后,细胞学的工作量明显减少。
简介:目的:通过"两癌"筛查了解本地区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的发病情况,为制定今后的妇女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一使用卫生部制定的"两癌"检查表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对宝应县35~59周岁已婚妇女进行免费宫颈癌、乳腺癌项目筛查。结果:查出宫颈癌前病变398例,占参加筛查人数的0.95%;宫颈浸润癌6例,占参加筛查人数的0.01%;乳腺增生症6951例,占参加筛查人数的16.5%;乳腺癌13例,占参加筛查人数的0.03%。结论:通过开展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工作,不仅可做到对两种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保护妇女的生命健康,而且普及了预防宫颈癌、乳腺癌知识,提高了广大妇女自我保护意识。
简介: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地区妇女孕前自我健康评价和自然流产的原因及差异。方法采取现况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的方法,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对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状况档案的符合生育政策妇女,随访到2011年12月30日,追踪到妊娠结局的共769名,了解妊娠情况和自然流产的发生。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方法分析妇女自我健康评价对妊娠情况和自然流产的影响。结果河南省农村地区符合生育政策、完成妊娠的妇女,存在妊娠前自我健康评价较差的情况占1.04%(0.45%~2.04%);健康自我评价较差意味着自然流产风险的增加(LogisticOR:14.985,95%CI:1.345~166.937)。结论妇女自我健康评价较差将意味着自然流产风险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