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炎症性肠(IBD)发生、发展与饮食关系密切,食物不耐受在IBD中发生情况及其与IBD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活动期克罗恩(CD)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食物不耐受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活动期134例CD、67例UC患者42名正常对照者。以ELISA法检测14食物血清特异性IgG,据此评价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CDUC患者食物不耐受差异。结果:CDUC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CD患者又明显高于UC患者(P<0.001)。三组间食物不耐受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07,P<0.001)。CD患者46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UC患者(P<0.001)。与UC患者相比,病变累及结肠CD患者食物不耐受率无明显差异(P=0.100),而累及小肠CD患者明显升高(P=0.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物不耐受≥4为病变累及小肠CD危险因素(P=0.040)。结论:CDUC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患者食物不耐受发生率高、程度重、种类多,病变累及小肠CD患者食物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结肠型CDUC患者,食物不耐受≥4可能为小肠型CD预测因素。

  • 标签: 食物不耐受 食物特异性IGG 炎症性肠病 CROHN病 结肠炎 溃疡性
  • 简介:炎症性肠(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CD),其治疗疗程长、效果不佳、容易反复,主要原因为目前该病发病机制仍不甚了解以及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随着IBD发病机制认识不断深入,其发病过程中炎症免疫途径不断揭示,这些新理念发展直接导致治疗药物治疗方法出现。本文主要结合目前IB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其治疗中些新概念作论述。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中疗效性价比较。方法将135例经确诊为Hp阳性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68例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对照组67例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疗程结束后4周,记录患者症状改善程度、溃疡愈合率以及Hp根除情况。结果135例均完成治疗方案,溃疡愈合率、有效Hp根除率治疗组分别为94.1%、100%88.2%,而对照组分别为97.3%、100%91.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费用上,治疗组是对照组1/4。结论奥美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具有疗效高,依从性好、费用低,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奥咪拉唑 幽门螺杆菌 雷贝拉唑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 简介:目的比较淋巴细胞分离液(LS)、Percoll液(PS)Nycodenz液(NS)同步分离培养大鼠肝枯否细胞(KC)星状细胞(HSC)优缺点。方法①采用链酶蛋白酶E、胶原酶Ⅳ联合原位灌流消化,分别以LS、PSNS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同步分离培养大鼠KCHSC。②碳素墨汁吞噬试验鉴定KC;α-SM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HSC。③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测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显示细胞活性,计数后计算细胞得率、存活率纯度。结果体外成功地同步分离培养了KCHSC;培养KC吞噬功能明显,而传代HSCα—SM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者几乎达100%;采用PS或NS体外同步分离KC细胞得率纯度均显著高于采用LS分离细胞所得(P〈0.01),而采用NS体外同步分离肝KC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PS或LS分离细胞存活率(P〈0.05);分别采用LS、PSNS同步分离HSC,三者细胞存活率逐次升高(P〈0.05或P〈0.01),而使用LS同步分离细胞虽然细胞得率比较高(P〈0.05),但其细胞纯度较使用PSNS明显降低(P〈0.05),PSNS分离获得HSC得率纯度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Percoll液Nycodenz液体外同步分离培养大鼠肝KCHSC效果好,且后者细胞存活率最高。

  • 标签: 细胞分离 枯否细胞 肝星状细胞 细胞培养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支气管灌洗液培养在重型肝炎并发肺部感染原学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重型肝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灌洗液培养作病原学诊断,B组46例行痰培养作病原学诊断。根据药敏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A组42例患者中有1例不能耐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致采样失败。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B组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真菌为主。两不同采样方法检测病原菌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8)。根据药敏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后肺部感染治疗疗效,A组治疗显效有效率为64.3%,B组显效有效率仅为34.8%,两组肺部感染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21)。A组42例患者中有24例(57.1%)死亡;B组46例患者中36例(78.3%)死亡,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灌洗液培养致病菌适用于重型肝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准确率高,有助于肺部感染致病菌正确判断及抗生素合理选择。

  • 标签: 重型肝炎 肺部感染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细菌培养
  • 简介: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合并TTV感染状况及其乙型肝炎病情影响。方法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TVDNA阳性率。结果在12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血清TTVDNA阳性者16例(12.5%),在38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阳性率(13.1%)与90例慢性乙型肝炎阳性率(12.2%)无统计学差异,混合感染TTV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在北京地区存在TTV感染,但其致病性值得进步研究。

  • 标签: TTV DNA 乙型肝炎
  • 简介:目的观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记物与HBVDNA水平间关系.方法用时间分辩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HBV感染血清标记物,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含量.结果204例HBV感染者中,血清标记物出现三组合,组合Ⅰ为HBsAg(+)、HBeAg(+)、抗-HBc(+)104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86.5%;组合Ⅱ为HBsAg(+)、抗-HBe(+)、抗-HBc(+)80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32.5%;组合Ⅲ为HBsAg(+)、抗-HBc(+)20例,血清HBVDNA含量均低于检测低限(<1×103拷贝/毫升).结论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更能反映病毒复制程度,应努力开展此项检测.

  • 标签: 血清标记物 HBV感染 抗-HBC 血清HBV DNA含量 阳性率
  • 简介:目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这“金标准”。尽管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某些病理特征已达成共识,但还没有个完整诊断排斥反应标准。移植肠内免疫指标变化可反应早期排斥反应过程,监测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的变化可直接反映排斥反应免疫损伤过程诊断预测早期排斥反应发生是个更直接方法。本文小肠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监测作综述。

  • 标签: 小肠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 免疫指标 早期 监测
  • 简介:全身热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之后又重要新型肿瘤治疗手段.它利用直接热效应及加热增敏效应,使术后残余肿瘤细胞或多发性转移肿瘤细胞产生快速细胞凋亡或坏死而死亡.我科自美国引进ET-space热疗仪开展肿瘤患者热疗术以来,充分做好热疗前后护理工作,协助患者安全渡过热疗全过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例肿瘤 全身热 患者全身
  • 简介:为研究胃癌前疾病与维生素关系,我们选择萎缩性胃炎(22例)、胃溃疡(6例)球部溃疡(10例)患者,同时测定外周血、胃粘膜组织胃液中维生素A、C、E、β-胡萝卜素含量,并以正常人(20例)作对照。结果表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胃粘膜组织及胃液中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均显著低于正常人,而两疾病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胃癌与维生素关系。在癌前疾病期局部组织即已发生变化,因而为指导维生素临床应用及胃癌二级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胃粘膜组织 胃液 维生素 癌前病变
  • 简介:临床上吞咽困难患者营养支持是必不可治疗措施,而患者生活质量常取决于所选用营养方案.既往胃肠内营养多予鼻胃管或传统外科手术胃造瘘管进行,以往研究表明鼻饲易引进吸入性肺炎,并因患者拔管常致临时中断进食.近年国内外开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tomy,PEG)是较新胃肠内营养途径,它具有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特点.为比较PEG与鼻胃管疗效有何区别,我们比较组吞咽困难患者先后应用鼻胃管与PEG期间营养状况(包括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白蛋白及胆固醇含量)及其并发症,以探讨PEG这新疗法应用前景.

  • 标签: 内镜 胃造瘘术 吞咽困难 营养支持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结肠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影响。方法以92例行气管插管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全麻,观察组给予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插管后术后MAP、Sp02、HR变化情况,肺部感染、肺部啰音、发热、咳痰发生情况以及免疫学指标(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CD4+/CD8、TH1/TH2)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MAP、Sp02、HR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0.05)。对照组术后发热、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6.1%、23.9%,明显髙于观察组4.3%、4.3%,差异显著(/><0.05)。两组患者术后3d中性粒细胞均较术前升髙,淋巴细胞、CD4+/CD8+、TH1/TH2较术前降低(/><0.05),但观察组淋巴细胞、TH1/TH2水平髙于对照组(/><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患者免疫抑制较轻,是较为理想麻醉方式,具有较髙应用价值。

  • 标签: 结肠癌 气管插管 全麻 硬膜外麻醉
  • 简介:炎症性肠(IBD)是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宿主基因、肠道微生物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引发机体异常免疫应答所致。近年来,Th17细胞与IBD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且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调节与IBD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Th17细胞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作用作综述。

  • 标签: CROHN病 TH17细胞 肠道菌群 白细胞介素类
  • 简介: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应答。方法具有肝穿刺标本16例PBC—AIH重叠综合征、26例Ⅰ型AIH25例PBC(Scheuer分期Ⅰ、Ⅱ期)患者进行比较,重点分析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应答。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无显著性差异;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免疫球蛋白IgM以及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而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7-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G以及抗核抗体或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PBC(P〈0.05)。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肝组织学示界面炎/碎屑样坏死、小叶内炎症及胆管病变;重叠综合征患者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可使肝功能改善。结论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血清学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出AIHPBC双重特征,UDCA治疗有助于血生化学指标的改善。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重叠综合征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类基因组结构变异较大细菌。除具有般共同特征、看家基因、插入序列、致病岛质粒外,还具有特殊毒力基因。H.pylori基因组结构不断阐明。为其临床流行学研究以及感染预防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发现H.pylori致病因子,如jhp0917-0918、jhp0947jhp0949基因均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提示其可能成为H.pylori新流行学标志。

  • 标签: 胃十二指肠疾病 幽门螺杆菌 P基因 H.PYLORI 基因组结构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Dieulafoy内镜下诊断原则及治疗方案。方法确诊Dieulafoy17例病人,行电极止血后,予5%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结果17例病人中14例内镜下止血成功,内镜下止血成功率82.3%,3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者,转外科手术止血成功。结论Dieulafoy可以在内镜下确诊,并首选内镜下止血治疗。

  • 标签: 内镜下 止血 DIEULAFOY病 病人 确诊 5%鱼肝油酸钠
  • 简介:肝性脑由于严重肝脏疾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在治疗上基本以降血氨调节氨基酸平衡为主,纳络酮为羟-2氨吗啡酮衍生物,是阿片样物质拮抗剂,可阻断阿片受体,产生强有力催醒作用,改善脑缺氧,以达到治疗肝性脑目的,我们2002~2004年采用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人,并与常规治疗作比较,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纳络酮 治疗 肝性脑病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饭后口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organicphosphoruspoisoning,A0PP)适宜洗胃方法.方法42例饭后口服AOP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立即给予剖腹洗胃,对照组立即给予插管洗胃.结果观察组平均每人阿托品用量600mg,对照组平均每人阿托品用量893.6mg,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治愈率:观察组86.4%,对照组6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8.8%,对照组5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饭后口服AOPP患者剖腹洗有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

  • 标签: 饭后 口服 有机磷农药中毒 洗胃
  • 简介: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关系。方法选择Hp阳性缺铁性贫血之育龄妇女,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分别给予丽珠胃三联抗Hp及安慰剂维生素E口服,之后观察红血蛋白(Hb),血清铁蛋白及贫血症状改变。结果实验组血红蛋白及血清铁蛋白明显上升(P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细菌感染 育龄妇女 缺铁性贫血 HP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