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老年心肌梗塞后左功能不全患者壁运动积分指数(VMI)、左射血分数(LVEF)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肌梗塞后左功能不全患者(LVEF为32±8%)30例,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曲美他嗪60mg/d,分3次服用,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曲美他嗪治疗后VMI显著下降(下降22.61%).LVEF显著升高(升高18.98%),心脏指数(CI)显著升高(升高13.29%);对照组分别下降8.21%,4.94%。升高2.70%(P均〈0.01)。心率×收缩压乘积、周围血管阻力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改善老年心肌梗塞后左功能不全患者的VMI和LVEF。

  • 标签: 曲美他嗪 心肌梗塞 心室功能
  • 简介:ARVD患者因右心室出现异常是进行性的,发生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危险性很大,且每位患者都具有不可预测性.本研究用QTd作为一项判断和预测ARVD患者发生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可能性的一项指标来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40例中单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部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部起源多于游离壁.单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 标签: 射频消融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单导管
  • 简介:患者男性,88岁。3个月前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二度(2:1)房室传导阻滞。此次突发晕厥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A)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缓慢心率35次/分,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Q—T间期长达0.70s。动态心电图全程记录反复发作的多形性性心动过速,长Q—T间期诱发尖端扭转型性心动过速。最长持续时间29s伴短暂阿斯发作,自行终止(图1B)。次日患者发作频率增多,紧急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未见阿斯发作,第三天改为永久性VVI心脏起搏器(图略)。

  • 标签: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 动态心电图检查 继发性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
  • 简介:1966年,法国心脏病学家Dessertenne对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进行了描述,并将其中一种命名为“尖端扭转型性心动过速(TdP)”,其ECG特点为“尖端”围绕基线反复扭转。他同时指出此种性心动过速与显著延长的QT间期间的关系。TdP通常可以自我终止,但也可进展为心室纤颤(室颤),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可能。起初的病例均为各种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人们将尖端扭转型性心动过速定义为一种相对罕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主要由延长QT间期的药物引起,如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等。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数百万患者服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特非那丁等抗组胺药,同样也可诱发TdP,医学界对于TdP的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服用其他药物而发生TdP的报道开始涌现,许多药物都有诱发TdP的潜在可能[1]。

  • 标签: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危险因素 长QT间期 住院患者 TDP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负荷性期前收缩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20例性期前收缩患者,根据性期前收缩数量与24h总心率的比值,分为低负荷组(〈10%,50例)、中负荷组(10%~20%,108例)、高负荷组(〉20%,62例),同时选择68例无性期前收缩的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心功能参数指标,同时检测其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及高负荷组的QT间期、QRS波时限明显增宽,矫正QT间期明显延长(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高负荷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流出道内径(LVO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博心输出量(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NT-pro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左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或〈0.01)。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性期前收缩负荷与QRS波时限、矫正QT间期、LVEDd、RVEDd、NT-proBNP呈直线正相关(r=0.42~0.65,P均〈0.01);与LVEF呈直线负相关(r=-0.62,P=0.001)。结论:随着性期前收缩负荷的增加,左的结构及功能可发生改变,因此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 标签: 室性早搏复合征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方案用于性心律失常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5月84例性心律失常患者并分组。对照组采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方案。比较两组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性心律失常消失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干预前后患者心动过速发作频率、最小QT间期、心室率、左心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性心律失常消失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心动过速发作频率、最小QT间期、心室率、左心射血分数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动过速发作频率、最小QT间期、心室率、左心射血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方案用于性心律失常治疗的价值高,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有效控制心动过速发作和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胺碘酮 倍他乐克方案 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T波顶点至T波末端(Tp-Te)的心电图特征与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例如是否出现过性心跳加速或者心室颤动等,将其分为无复杂性性心律失常组和复杂性性心律失常组。对患者不同分组的Tp-Tec、Tp-Te、Tp-Ted进行观察,从而对心肌梗死并发性心律失常进行辨别和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复杂性性心律失常组的Tp-Tc和Tp-Te都要比无复杂性性心律失常组的长;无复杂性性心律失常组的SV值和LVEF值均高于复杂性性心律失常组,而NT-proBNP值和CTnl值均低于复杂性性心律失常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Tp-Tc和Tp-Te与其NT-proBNP值和CTnl值均成正比,而与SV值、LVEF值、SDNN值和PNN50值均成反比。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与性心律失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患者在临床上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 标签: 急性心机梗死 心电图 室性心律失常 关系 分析探讨
  • 简介: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对伴左肥厚(LVH)的高血压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将97例伴LVH的高血压病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52例和对照组(B组)45例。B组接受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三月后的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QTd、心率校正QTd(QTcd)。结果两组治疗后的QTd和QTcd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A组较B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能有效缩短伴LVH高血压病者的QTd,使心肌复极趋向同步,从而减少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可能。

  • 标签: 高血压 左室肥厚 美托洛尔 QT离散度
  • 简介:目的通过所遇的病例,学习有关文献,提高对ARVC的认识,特别是对中青年的不明原因心律失常,早期识别、预防猝死.讨论病因,目前普遍认为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可为显性、不完全外显及隐性.也提出心肌被脂肪组织所替代是慢性心肌炎引起的后天性损伤(炎症、坏死)和修复过程演进的结果.诊断主要依据心慌、头晕、昏厥等症状,结合心电图有典型的室性早搏、短阵速、室颤,QRS时限≥110ms,进一步可对其心脏形态及功能进行评价.组织学检查为诊断ARVC的金标准,但心内膜活检须注意取材部位,预防壁穿孔等并发症.治疗目前主张一般情况用药物抗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植入除颤器,也可经外科手术治疗或心脏移植.

  • 标签: 心律失常 右室心肌病 ARVC 病理组织检查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不同剂量地尔硫卓治疗快速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快速心房纤颤(排除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设对照组(18例),研究组按地尔硫卓0.05mg/kg(20例)、0.15mg/kg(22例)、0.25mg/kg(22例)、0.35mg/kg(18例)四种不同剂量于3min内静脉注射,观察用药时、后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结果:不同剂量地尔硫卓对快速心房纤颤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以0.25mg/kg显效率最大(90.9%),较0.05mg/kg组、0.15mg/kg组显著(P分别〈0.01.〈0.05),且起效时间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血压随剂量增加而逐渐下降。未发生严重副作用,无一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可以迅速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疗效以0.25mk/kg为最佳,安全可靠。

  • 标签: 地尔硫卓 心房颤动 治疗结果
  • 简介:吸入性肺炎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与脑卒中的预后关系密切[1],主要由于吞咽功能障碍和胃食管返流所致,对意识不清或有假性球麻痹的脑血管病及气管切开患者,食物及咽部寄生菌因误吸进入下呼吸道,引发的肺炎,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2]。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0%~50%,早期需通过饲饮食来维持生命。据刘剑梅等[3]对老年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对策研究报道:由于鼻饲法造成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57.7%,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管饲 吸入性肺炎
  • 简介: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0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性心律失常患者,均接受冠心病正规治疗,其中76例同时口服胺碘酮片(胺碘酮组),74例口服普罗帕酮片(普罗帕酮组),疗程8周。疗程开始及结束时均行24h动态心电图及12导联心电图等检查。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24h室性早搏、短阵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胺碘酮组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但有4例出现严重副作用。结论胺碘酮对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性心律失常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但有一定副作用。

  • 标签: 胺碘酮 冠状动脉疾病 心律失常
  • 简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主要累及骨骼肌系统的遗传性单基因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悬殊,遗传方式多样.除受累骨骼肌萎缩及肌力下降外,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心电图常有异常,如心肌肥大、R波增高,Q波加深,但合并房室旁路者罕见.现将我院遇到家族多发性肌营养不良性心肌病并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简要报道如下.

  • 标签: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性心肌病 左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 临床资料 心肌病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高血压伴左肥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左肥厚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高血压伴左肥厚)和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无左肥厚),同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三组受试者外周血Th1、Th2、Th17细胞比例及Ang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水平变化,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均显著大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而三组患者外周血Th2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ngⅡ及AT1R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左肥厚患者外周血AngⅡ、AT1R水平与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肥厚患者Th1、Th17细胞比例及AngⅡ、AT1R水平均明显升高,这可能与高血压患者左肥厚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左室肥厚 高血压 T细胞亚群 血管紧张素Ⅱ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术后即刻和动态随访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心脏超声评估14例HOCM患者行PTSMA手术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左心室大小、各左壁厚度和心脏功能.结果消融前患者室间隔厚度平均为(21.53±4.00)mm,左后壁平均为(11.0±2.2)mm,左流出道平均压力为(83.0±27.7)mmHg.消融后即刻患者心室结构无明显变化,但流出道压力减至(28.2±24.7)mmHg.1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室间隔厚度减少至(14.3±3.7)mm,左后壁平均为(11.6±6.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从术前的(42.1±4.9)mm增加至术后的(47.3±6.8)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从术前的(26.4±3.4)mm增加至术后的(32.4±8.8)mm,后随访至1年无继续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在随访3个月时较术前下降,但仍在正常心功能范围.结论PTSMA手术能有效降低HOCM患者左流出道压力阶差,并能引起左心室发生良性逆重构.

  • 标签: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化学消融 心脏超声 左心室 重构
  • 简介: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3例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性心动过速,1例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性心动过速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工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3导联之后,V1、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3。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特征与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性心动过速类似,但其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2导联之前,V1、V2导联(尤其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10.8。13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45—156min,X线曝光时间8—28min。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性心动过速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 标签: 电生理学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主动脉窦 右心室流出道 导管消融
  • 简介:众所周知,J波综合征是与J波有关的多种临床综合征的总称,J波是介于QRS波与sT段之间的圆顶状或驼峰状电位变化,可见于生理或者病理情况。早期常认为其因低温或高钙血症引起,随着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J波的出现是一种离子通道的异常,在临床中还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急性心肌缺血、心包炎、束支传导阻滞、高血钙及神经系统等疾患。

  • 标签: 缺血性J波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后 早期复极综合征 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