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7年 9月 -2018年 9月行内镜治疗胸椎间盘突出患者 8例,男性 5例,女性 3例;年龄 44~71岁,平均( 52.5±7.5)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 1周、术后 3、 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间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以及术后 3个月生活质量评估以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 80-120分钟,平均( 95±8) min,术中出血量 5-45ml,平均( 15±5) ml。术后 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 6-12个月,平均( 9.0±1.4)个月,术后 3个月生活质量较术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脊柱内窥镜技术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BRCA1、EGFR的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结直肠癌,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RCA1、EGFR蛋白的表达及Ki67阳性指数;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于BRCA1蛋白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1),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低于阴性组(P<0.001);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于EGFR蛋白阳性组显著低于阴性组(P<0.001),增殖指数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1)。结论BRCA1、EGFR蛋白表达缺失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凋亡及增殖,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2)对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其诱导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和时间。方法:用100、300、600、900、1200μmol/L的CoCI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分别于12、18、24、36、48h用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CCK-8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确定最佳诱导浓度600μmol/L后,分别于0、3、6、9、12、18、24、36、48h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确定最佳诱导时间后,用蛋白印迹法检测100、300、600、900、1200μmol/L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12h后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600~1200μmo1/L浓度范围内,CoCl2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600μmol/LCoCl2诱导12h后H9C2心肌细胞产生明显凋亡.诱导12~48h范围内.12h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1α蛋白最高:100~1200μmoI/L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12h.其中600μmol/LCoCl2诱导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α蛋白最高。结论: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为600μmol/L.此时最佳时间为12h。
简介:目的:评估上海地区汉族脑梗死患者对氧磷酶1(PON1)对应基因的-162A/G多态性与脑梗死(CI)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26例CI患者(CI组)及131名同期体检者(对照组)的PON1基因-162A/G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PON1基因-162A/G多态性AA型、AG型及GG型基因型在对照组和CI组中分别占22.14%、19.08%、58.78%和23.81%、37.30%、38.89%。A、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对照组和CI组中分别为31.68%、68.32%和42.46%、57.54%。经检验,PON1基因-162A/G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I组的等位基因A与对照组比较,其比数比为1.5914,95%可信区间为1.1095~2.2828。结论:PON1基因-162A/G多态性可能与CI发病有关。
简介:对超声显像诊断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假性结石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26岁。4d前因尿频、尿急、尿痛在我院行肝、胆、脾、胰、双肾及膀胱等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1陆床诊断为急性泌尿系感染后,静点头孢曲松钠4d(3.0g/d),症状明显好转。于第4天静点后,突发右上腹疼痛急来就诊。病来无发热,经超声检查显示:胆囊无增大,壁光滑,胆囊内见密集强回声光点及光团随体位改变浮动,大者后伴弱声影。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肝脾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胆汁淤积、胆囊结石(图1),考虑药物性结石可能性大,建议1周后复查。患者改用其他抗生素住院观察治疗1周,不适症状消失。复查超声所见: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壁光滑,囊内胆汁透声良好,未见明显结石影像(图2)。后又经近3个月的2次复查,胆囊超声显像均未见明显异常。
简介: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DC)合并肾囊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例CDC合并肾囊性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0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血尿。影像学检查提示左肾占位。组织学示肾上极的肿瘤组织排列成不规则腺管状、乳头状,部分肿瘤细胞呈靴钉状突向腺腔内,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围部分集合管腺上皮见异型增生。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角蛋白7(CK7)、角蛋白19(CK19)、上皮膜抗原(EMA)、转录因子E3(TFE3)和E-钙黏素(E-cad),而角蛋白20(CK20)、CD31、CD34、CD10、CD117、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ksp-cad)和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表达则呈阴性。肾中部囊性肿瘤组织学表现为典型的肾囊性透明细胞癌,癌细胞阳性表达CD10、波形蛋白和CK19,而CK7、CD117表达则呈阴性。结论:CD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由于组织起源不同,CDC合并肾透明细胞癌的概率更小,但这种合并存在的情况仍有可能。
简介:对我科2008-05腮腺炎后胰腺炎合并过敏性紫癜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8岁。平素健康。因腹痛5d入院。入院前5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间断性,无腹泻及呕吐。次日发热,体温最高38℃,并先后出现双侧腮腺肿胀疼痛。第4天双侧腮腺肿胀消褪,腹痛加重,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故来我院就诊,门诊行血、尿淀粉酶及消化系统彩超检查后,回当地医院治疗,腹痛无缓解。第5天晚上呕吐三次黄色水样物,排黑便一次。在当地先后共治疗4d,治疗方法不详。于2008-05-27我院复诊,门诊以胰腺炎收入院。入院时T37.3℃,BP100次/min,R25次/min,BP116/76mmHg。精神萎靡,痛苦面容,面色略黄,双侧腮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糙,HR100次/min,心音有力,节律齐。腹软,全腹压痛,以脐周及左上腹部压痛为主,肝脾未及,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周身未见皮疹及出血点,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自带门诊检查:血淀粉酶253IU/L,尿淀粉酶2055IU/L。消化系统彩超示胰腺规则不大,内回声尚均;肝、胆、脾等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查血糖、血清离子、肝功、心功、肾功大致正常。血常规16.1×...
简介:目的:探讨Blimpl基因突变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1例DLBCL患者Blimpl基因的突变情况;用PCR扩增其Blimpl全长编码基因,并通过定点突变获得野生型Blimpl的全长编码基因。分别将野生型、突变型Blimpl的全长编码基因亚克隆至含有Flag标签的Flag-CMV4真核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Flag-Blimp1-wt和Flag-Blimp1-mut:采用PCR扩增获得人CIITA启动子,并将扩增片段插入PGL3-Basic荧光报告基因载体中.所有重组质粒均通过酶切鉴定并测序验证序列正确:将Flag-Blimp1-wt/mut分别与PGL3-CIITA-promoter共转染293T细胞.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报告基因载体的活性及Blimpl基因对其表达的调控.采用蛋/3印迹法检测融合蛋/3F1ag-Blimpl-wt与FIag-Blimpl-mut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成功构建野生型、突变型F1ag-Blimpl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及PGL3-CIITA-promoter报告基因载体;经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构建的报告基因载体具有启动子活性。野生型Blimpl蛋白对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与Blimpl的转染剂量呈正相关.而突变型Blimpl对其抑制功能明显减弱: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突变型Blimpl蛋白明显低于野生型.结论:该例患者中Blimpl的突变影响了其转录抑制功能.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导致Blimpl蛋白表达量的减少所引起。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SORT1基因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260例经冠脉非创伤性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或冠脉造影以及空腹静脉血检查明确诊断的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SORT1基因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AG型基因+GG型基因)85例及阳性组(AA型基因)175例,均接受为期半年的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对两组胆固醇、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vascularindex,CAVI)。结果两组治疗前胆固醇、CA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SORT1基因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疗效存在明显差异,AA型基因疗效最佳。
简介:1病例报告男,40日龄.因声嘶、咳嗽10d入院.查体:T37℃,咽充血,呼吸稍促,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HR13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及杂音.余腹部、四肢、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发育与正常同龄儿相符.ECG示:(1)窦性心动过速;(2)异常Q波(I,avl,V5);(3)ST改变(I,avl,V5),未排除急性前侧壁、高侧壁心肌损伤(图1).胸片:双肺纹理稍粗,未及明确实质变,双肋膈角尚清,心影扩大,心影左缘已达左侧胸壁.心肌酶学检查:肌钙蛋白增高(2.56ng/ml),肌酸激酶84U/L,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35.1U/L).
简介:我科于2009—08-07收治一位因静脉注射可达龙引起重度静脉炎患者,女,73岁。查体见左下肢自踝部沿大隐静脉向上出现长约15cm,宽约8cm左右的红肿,表面灼热,胀痛难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胫骨中下1/3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60例陈旧性胫骨中下1/3骨折病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组,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与常规治疗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8~18个月,干细胞治疗组骨痂出现时间(3.2±0.3)周,骨折线消失时间(7.0±1.3)周,常规治疗组骨痂出现时间(5.5±0.6)周,骨折线消失时间(9.4±1.5)周,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胫骨中下1/3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早日恢复患者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