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我院136例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同时记录患者心律失常变化情况;结果本组136例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频发室性早搏71例(52.21%)、心房纤颤20例(14.71%)、Ⅱ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4.41%)、窦性心动过缓17例(12.50%)、窦性心动过速16例(11.76%)、房性早搏10例(7.35%),其中大面积心肌梗塞患者除心房纤颤外,频发室性早搏、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及房性早搏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小面积心肌梗塞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相比于小面积心肌梗塞患者,大面积心肌梗塞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恶性程度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飞行员疗养期间康复治疗需求。方法选取120名飞行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治疗需求、教育需求等多方面入手,详细了解飞行员在疗养期间的康复治疗需求。结论120名飞行员在疗养期间的康复治疗需求主要为治疗时间更加科学70.83%(85/120)、希望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强化自我保健能力60.0%(72/120)、愿意在疗养期间接受康复评定52.5%(63/120)、在疗养期间播放轻音乐有助于提高疗养水平49.17%(59/120)。结论飞行员疗养期间的康复需求较为复杂,并且我院在相关工作中还存在提升空间,所以需要从飞行员的康复治疗需求入手,不断提高医护能力,最终为飞行员提供更高水平的医护服务。
简介:目的:通过对外伤性颅脑出血患者入院后行相关紧急救治及心电图持续监测,探讨分析脑出血病例与心电图异常改变及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66例外伤性颅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观察脑出血部位、出血量、病例死亡率与心电图异常改变的相关性。结果①脑出血部位不同,其心电图异常改变率随之不同,本组中脑干出血病例心电图全部发生异常改变,然后出血部位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依次为丘脑、小脑、基底节、脑叶及蛛网膜下腔;②心电图异常改变和出血量关系,本组资料证明,脑出血量越大,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越高;③脑出血预后和心电图异常改变关系。外伤所致颅脑出血死亡患者其心电图异常改变率比存活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率高。结论对于外伤性颅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时,提示其预后不良,应予以对症积极救治,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对四种抗菌素治疗成人肺炎的成本-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同期收治的1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B组为美洛西林钠静脉滴注治疗,C组为头孢美唑钠静脉滴注治疗,D组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四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成本-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B、C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为92.0%,稍低于D组患者的9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A组用药方案最具经济学优势。结论四组用药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A组用药方案最具经济学优势,而D组用药临床疗效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均确诊为脑出血,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45例。分别采取程序化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在生活质量的观察中,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平均分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2例,占6.7%,对照组中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X2=10.3254;P=0.016)。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3%(4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34/45),护理总满意度进行比较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X2=8.6354;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随访观察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护理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和早期矫治需求性。方法评估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该院牙科就诊的162例6~12岁儿童混合牙列期咬合关系,并对早期矫治需求进行评估。结果25.9%的儿童上颌前牙排列良好,且女童显著多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列重度拥挤和重度间隙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11.7%;有56例(占34.6%)儿童下颌前牙排列良好;下颌弓牙列重度拥挤发生率14.2%,女童显著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间隙发生率1.9%,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覆发生率为65.4%,覆盖异常率为64.8%;咬合异常占比35.8%,有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占比43.2%;存在单一研究对象需求多种治疗,需要活动矫治器的例数占19.8%、习惯矫正器占24.7%、2×4技术(单牙弓)占11.7%、2×4技术(双牙弓)占14.8%。结论轻度深覆盖和前牙旋转是较为频繁的咬合异常,这2种异常不仅影响美观,也可能会增加牙齿创伤的可能性;某些个体还需要接受多种治疗,治疗方案包括拔牙、佩戴矫治器或者防护牙托、2×4技术、扩展牙弓、间隙保持、接受定期检查和心理疏导。
简介:目的:阐明肝细胞DNA含量及组织细胞形态学在人体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筛选能预测诊断肝癌发生的指标并建立诊断方法。方法: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67例正常肝,轻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小结节肝硬变,大结节肝硬变,癌旁肝硬变和肝细胞癌分别作了13项参数的形态定量研究和肝细胞DNA含量测定分析;应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分析筛选具有诊断意义的参数,建立判别函数方程,编制计算机诊断软件。结果:从慢性肝炎,肝硬变,癌旁肝硬变到HCC,反映核大小的参数和核浆比逐渐增大,而反映细胞大小的参数则逐渐减小,呈规律性变化;肝细胞DNA含量测定发现肝炎病毒所致慢性肝炎及大结节肝硬变多倍体化受到明显抑制,小结节肝硬变肝细胞明显多倍体化,HCC均为异倍体型肿瘤;形态计量及DNA含量测定癌旁肝硬变的多种细胞参数介于其它类型肝硬变与HCC之间,与其它肝硬变组间有显著的差异。逐渐判别分析分别筛选了6项形态参数和5项肝细胞倍体指标建立了形态计量和细胞倍体判别函数方程。结论:从细胞定量的角度为人体HCC的肝炎-肝硬变-肝癌发生模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对癌旁肝硬变的研究,提出了“癌前肝硬变”的概念;“癌前肝硬变”的临床发现和监测,对于早期肝癌的预测诊断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方法 选择本院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研究,选择时间为2022至2023年。共计纳入50例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组:一组为对照组,25例,首发AP;另一组为观察组,25例,RAP。比较:(1) 治疗有效率。(2)并发症发生率。(3)治疗满意度结果 (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据病因给予RAP患者针对性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位妊娠的发生原因及临床诊疗方法,提出防治对策,以降低宫外孕对妇女的危害。方法对医院妇产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76例异位妊娠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异位妊娠的原因很多,主要与盆腔炎症,与人流史、剖宫产史、宫内节育器等因素有关,输卵管炎症仍然是引起宫外孕的首要病因,全部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全部痊愈出院,临床救治成功率100%;结论异位妊娠严重危害广大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应加强育龄妇女的健康知识宣教及计划生育指导工作,避免计划外妊娠、减少妇科手术操作,合理进行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以降低异位妊娠的发病率,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0~6岁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并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溆浦县人民医院近两年收治的1562例手足口病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疾病发生详情,并对疾病的流行特征实施总结,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经统计学对比可知,男性患儿的发病率(60.56%)高于女性患儿的发病率(3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各年龄段发病率进行统计可知,≤1岁的患儿发病率最高,5岁和6岁患儿发病率最低。结论0~6岁儿童手足口病有显著流行特征,以≤1岁的低龄患儿为主,且多为男性患儿,同时发病群体以散居儿童为主,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强干预,进而控制疾病的广泛性传播,减少疾病发生给儿童健康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