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胺碘酮药物,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问题,该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问题。方法:以院中收治的此类病患为对象,将选取其中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再给组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两组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一组使用胺碘酮治疗,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根据治疗方式命名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以便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患者出现了一些情况,从治疗总有效率上看,胺碘酮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37%,与常规组的81.58%相比,可以看出胺碘酮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来看,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事件更多,其发生率更高,即胺碘酮组<常规组,且结果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胺碘酮药物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问题中,其治疗效果更好,且与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延续性护理措施应用于冠心病康复期的重要性。方法:研究入选人员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康复期居家修养的冠心病患者,入选总例数60例,在取得患者配合后对上述入选人员进行小组划分,归至对照组30例,康复期予以常规方式施护;归至观察组30例,康复期予以延续性护理模式施护。对两种模式施护后的整体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常规施护的对照组,观察组康复期服药依从性更高,且施护后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更高一些,上述指标的组间对比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在对冠心病康复期患者实施管理期间,应用延续性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引用。
简介:【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且极端重要的工作,而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医学类高校着重培养的是与医药卫生事业紧密相关的人才,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与医学类学子的道德培养具有十分紧密的锲合度,所以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类高校思政课程既有理论必要又有实践可能。而对两者具体融入路径的探索,一直受到医学类高校的高度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补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01月~2021年03月,选择我院收治的5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对照组28例,例,采用“足量、快速、早期”的原则进行常规积极补液治疗;观察组28,采用限制性补液治疗,维持收缩压范围50~70mmHg。对两组抢救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凝血功能(APTT、PT)复苏前无明显差异(P>0.05),复苏1h均较复苏前明显延长,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长(P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给予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的效果,并探讨该治疗方式的临床安全性。方法: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被纳入研究(2018年5月-2020年5月),将患者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肠外营养治疗)和观察组(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结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的免疫指标、营养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对照组TP、ALB值<观察组TP、ALB值,对照组TNF-α、IL-1值>观察组TNF-α、IL-1值,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0.00%>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5.00%,P<0.05。结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给予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可以维持血液内营养指标的稳定,降低免疫指标水平,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的特点。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抗抑郁焦虑药物辅助治疗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对其眩晕或者残余头晕的改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2019年8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运用耳石复位成功治疗后出现眩晕或者残余头昏的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依照摸球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磺酸倍司他汀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氟哌噻吨美利辛联合甲磺酸倍司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分析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DHI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简介:[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较多,近年来我院多采取了药物保留灌肠的给药途径,我们选用小剂量曲安奈德、思密达、利多卡因灌肠,增加了肠道局部的药物浓度,提高了疗效;该药抑制磷脂酶 A 2、阻止细胞膜磷脂结合花生四烯酸转化为游离花生四烯酸,减少 PAF、上行调节细胞因子及白三烯等炎症介质产生,并且降低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减轻 TNFα介导的细胞毒性,减轻炎症性肠病的炎症反应,缓解毒性症状。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CT 诊断早期肺癌准确性 。方法: 在 2019 年 1 月到 6 月选取接受诊治的肺部空洞患者 80 例作为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所有患者最终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结核或肺癌空洞患者。按照疾病的类型将所选的 80 例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研究组。所有患者均接受 CT 检查并对比检查结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中叶、舌叶 患者 均明显超过研究组,研究组下叶患者数量、洞壁厚度超过 3mm 以及洞壁厚度明显超过实验组,数据差异较大,对比结果有意义( P < 0.05 );实验组除壁钙化特点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其他病理表现均显著低于出研究组,各项数据差异均显著,对比结果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CT 诊断早期肺癌准确性 较高,在临床中可以根据 CT 检查结果的特征实现疾病类型的判断,属于早期肺癌的有效诊断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