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诊治的70例经手术确诊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分析两种诊断技术的准确性及不同狭窄程度检出情况。结果冠脉造影检查准确68例(97.14%),漏诊1例(1.43%),误诊1例(1.43%),两种检查准确性、漏诊及误诊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且前壁缺血中LAD病变检查比其他高(P<0.05),下壁缺血中RCA病变检出比其他高(P<0.05),侧壁缺血中LCX检出均比其他高(P<0.05),广泛缺血中LMCA检出比其他高(P<0.05)。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其临床诊断价值均良好,其中心电图可通过ST降低及升高等指标明确病变情况,为疾病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肌梗塞溶栓危险评分(TIMI危险评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200例ACS患者进行TIMI危险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0-2分)、中危组(3~4分)、高危组(5~7分),分别对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进行护理分级,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198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出院患者的TIMI危险评分较入院时均下降。结论根据TIMI危险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进行护理分级,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机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50例急性心机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均使用冠脉介入术(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通过加强护理观察及监测,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观察及监测,50例患者,47例抢救成功,死亡3例,这47例在置管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出现,其后2例病情较重转内科ICU治疗,余45例病情好转出院。结论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IABP工作原理、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的掌握,细致的护理观察及全面的监测,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治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重复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5例曾经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对患者重复进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对符合再次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再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统计分析患者重复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重复经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为96.5%,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为93.9%。77例冠心病患者治疗后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明显优于治疗前。结论重复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与成像质量的关系,从而尽可能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选取6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A组应用常规体部滤线器模式650mA扫描,B组采用选用心脏滤线器模式结合低剂量450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所有患者采用原始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应用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反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术后综合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且行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体外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活动耐量、心绞痛恶化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及1年活动耐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绞痛恶化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5d活动耐量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体外反搏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术后的综合治疗,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28例,给予常规用药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持续向冠脉注射替罗非班。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冠脉介入治疗后,实验组梗死血管TIMI血流3级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天内,实验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对于治疗心肌梗死有明显疗效,能够提高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肢体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无药物治疗,试验组予通脉活血方治疗,终点时间为14天。在术后第1、7、14天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试验终点,D-Dimer两组与本组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终点,PT、APTT两组与本组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延长,FIB两组与本组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PT、APTT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脉活血方可以降低髋部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verolimuselutingstent,XienceV)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住我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6例,经球囊预扩张后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或不经球囊扩张直接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评价依维莫司洗脱支架的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后造影病变残余狭窄4.1%±3.2%,住院期间无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无心肌梗死,无死亡。临床随访6-9个月,1例不完全血运重建多支病变患者,心绞痛复发,行再次PCI治疗成功。7例6-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1例再狭窄。结论依维莫司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可行,成功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46例AMI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在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PCI治疗,对照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的血管开通率、LVEF水平、病死率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及对比。结果观察组血管开通率为95.65%,病死率为4.35%,术后LVEF水平为65.41±12.3,对照组血管开通率、病死率和术后LVEF水平分别为65.22%、34.78%和50.90±9.72,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2例反复室性心率失常,对照组发生1例血尿及1例反复室性心率失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经急诊PCI治疗,疗效好,血管开通率高,可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冠脉血运重建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抽选2013年8月-2014年9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接受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和观察组(n=67),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天口服,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天口服治疗,均每日一次,持续给药2周。治疗前后分别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进行对比;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LDL-C、TC、CRP、IL-6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水平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HDL-C水平升高,对照组HDL-C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DL-C、HDL-C、CRP、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9%与对照组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冠脉血运重建后急性心肌梗塞,均具有显著调脂、抗炎作用,但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水平和抑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反应作用更强,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ACS患者的血浆hs-CRP水平变化,比较UA、NSTEMI和STEMI患者之间不同发病时期的hs-CPR水平差异,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发病6小时内住院的ACS患者22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UA患者80例,NSTEMI患者72例和STEMI患者77;选取同期住院的除外冠心病的患者7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常规生化指标。ACS患者入院后立即抽取静脉血检验hs-CRP浓度;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常规抽取静脉血检验hs-CRP浓度。分别在ACS患者发病后36~48h和发病后1个月随访时检测血浆hs-CRP浓度。对ACS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各发病时期的hs-CRP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ACS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出现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与hs-CRP峰值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ACS患者的hs-CRP基线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STEMI组患者hs-CRP峰值较NSTEMI组和UA组显著增高,NSTEMI组患者hs-CRP峰值较UA组显著增高。ACS患者中共47名在发病后1个月内发生MACE,其峰值hs-CRP水平较无事件者显著升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s-CRP峰值、TNT峰值均是ACS患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s-CRP有助于ACS的诊断,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脉溶栓前后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的比较。方法将2008年5月-2012年11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106名早期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冠脉溶栓的方法,根据溶栓治疗成功与否,可分为溶栓成功组和溶栓失败组;对照组采用非溶栓治疗的方法。两组患者在起病14d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同时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和2周的QTd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溶检成功组HRV时域分析指标及频域分析指标较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均显著提高(P<0.01),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所有HRV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检成功组、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的QTd在治疗前均明显增大,在治疗后溶检成功组QTd显著减小(P<0.01),而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QTd恢复速度显著慢于溶栓成功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使用冠脉溶栓治疗,能减小QT离散度,提高HRV,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及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采集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浆后进行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检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cTnⅠ值分别为0.38±0.03μg/L与0.08±0.01μg/L,观察组的cTn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判定,观察组与对照组cTnⅠ阳性率分别为70.0%和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多伴随有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增加,使得血浆心肌肌钙蛋白呈现阳性表达,对临床诊治与预后的判断有很好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凝集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016年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资料,同期选择9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Hcy及血小板1min、5min和最大凝集率。结果观察组患者Hcy水平、血小板1min、5min和最大凝集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ACS患者血浆Hcy与血小板1min、5min和最大凝集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cy水平升高,能增强血小板凝聚性,促进血栓形成,提示Hcy可能参与血小板聚集活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