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开窍醒脑颗粒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取120只SD大鼠,适应性饲养1w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华佗再造丸,0.72g/kg)、开窍醒脑颗粒低(1.08g/kg)、中(2.16g/kg)、高(4.32g/kg)剂量组。给药7d,末次给药后40min向一侧的颈内动脉注入血栓栓子复制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术后24h取脑组织,进行IL-1β、TNF-α、IL-6含量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开窍醒脑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脑组织中TNF-a和IL-1β含量明显降低,IL-6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开窍醒脑颗粒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有预防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我院从2006年5月-2007年5月收治了18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96例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并与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的86例相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在贫血病因诊断中的临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0例贫血患者,研究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因诊断情况。结果:200例患者均经血常规检验,确诊为贫血。明确病因154例,其中39例白血病,占比18.32%;35例缺铁性贫血,占比16.73%;2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占比10.08%;1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占比9.95%;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占比4.84%;24例感染性贫血,占比11.58%;7例多发性骨髓瘤,占比3.55%;3例骨髓纤维化,占比1.95%。结论:贫血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有效确定贫血病因,对于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及其对疾病的预后评估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普罗布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1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63)与对照组(n=62),对照组采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50d。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斑块状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8%(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bA1c、血浆Hcy水平、NHISS评分及血清hs-CRP、IL-6、IL-18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可抑制斑块发展,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心肌酶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患儿的收治时间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另选择同时段我院出生的4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心肌酶检查,检查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AST、LDH、LDH1、CPK、CPK-MB。结果实验组的AST、LDH、LDH1、CPK、CP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实验组中重度、轻度、中度患儿的AST、LDH、LDH1、CPK、CPK-MB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各项心肌酶指标与正常新生儿存在明显差异,且病情越严重,各项心肌酶指标的参数值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