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RB患者76例76眼,均进行超声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对患者超声检查结果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8例RB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7.37%,有不同程度强回声钙斑92.11%,多为不规则或充满玻璃体形态,声影明显。基底部宽、高度以不规则形最大,半球形最小,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RB具有比较典型的超声图像特征,在临床诊断和鉴别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超广角眼底成像在视网膜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6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评估了超广角眼底成像在诊断视网膜脱离方面的准确性、效率及其优势。结果显示,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能够显著扩大视野范围,清晰展现病变细节,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并提升诊断效率。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超广角眼底成像在视网膜脱离诊断中表现出更高的应用价值。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和图像解读的主观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总体而言,超广角眼底成像为视网膜脱离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手段,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39例(44眼)医院收治的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观察组则采取23G玻璃体切割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恢复时间的差异,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手术部位结膜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部位的结膜恢复良好,无瘢痕组织形成,但对照组中有2眼出现手术部位结膜表面瘢痕组织凸出。结论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532nm绿色激光光凝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有患者的入院日期单双号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保证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同的基础上,分别加入4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进行治疗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532nm绿色激光光凝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532nm绿色激光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有效性较单独采用西医药物治疗更优,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视力,具有值得推广应用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影响,从而提升临床护理水平。方法整理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眼科就诊的9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根据随机化的原则分成对照组49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精神状态、社会活动评分及总体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加治疗依存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交感性眼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将确诊为视网膜动脉阻塞交感性眼炎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的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交感性眼炎的疗效显著,能够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应用在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眼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心理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而心理护理组则加用心理护理干预进行处理。调查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生活质量情况、焦虑与抑郁程度,检测护理前与护理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情况,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心理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高达98.00%,显著比对照组的82.00%高(P0.05),护理后心理护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98±0.75mmol/L VS 7.85±0.93 mmol/L,8.01±1.51 mmol/L VS9.56±1.43 mmol/L,P0.05),护理后心理护理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108.45±2.34分 VS 92.58±5.41分,P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人黄斑水肿与玻璃体积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BRVO相关ME的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组(治疗期间接受任何一种抗VEGF药物),B组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和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组(不分先后顺序,治疗期间使用两种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CMT。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有效改善BCVA及降低CMT,A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为(4.59±2.83)次,B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为(3.02±1.6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前后,A组患者BCVA(logMAR)从0.77±0.47提高到0.48±0.44(P=0.00),B组患者BCVA从0.73±0.45提高到0.42±0.35(P=0.00),A组患者CMT从(403.02±147.70)μm降低到(230.17±21.82)μm(P=0.00),B组患者CMT从(393.96±94.61)μm降低到(236.87±22.98)μm(P=0.00),但观察终点两组患者BCVA和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患者中玻璃体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后1个月内出现眼压升高至≥25mmHg(1kp=7.5mmHg)的概率为14.6%,但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均能控制。结论BRVO合并VH病人的ME情况明显优于单纯BRVO,VH可能与BRVO病人ME的减轻呈统计学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行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查的作用。方法:以58例(眼58只)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为样本,各样本均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入院,均行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查,检查完成后观察视力、阻塞位置以及图像特征。结果:检查后观察视力情况,有25.86%的患者视力>0.5,有27.59%的患者视力在0.2-0.5之间,有46.55%的患者视力不足0.2。观察各患者的视网膜静脉阻塞位置,有31.03%的患者是中央静脉,有68.97%的患者是分支静脉。在分支静脉中,有3.45%的下侧静脉,有6.90%的黄斑分支静脉,有32.76%的颞上分支静脉,有10.34%的上侧静脉,有13.79%的颞下分支静脉,有1.72%的鼻上肢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在相关检查中,可观察到病变位置存在较多出血灶,视网膜脉络荧光受到一定程度的得阻挡。视网膜毛细管血管处于闭塞状态,此处不存在关注,有充盈迟缓的情况。造影后期在染色作用下能观察到弥漫性强荧光,而在黄斑附近则能观察到荧光渗漏的情况,渗漏荧光形态以花瓣样为主。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在相关检查中,初始造影阶段,能观察到静脉处于迂回扩张状态,缺血患者存在无灌注的情况,需要较长的时间静脉方能得到充盈。分支静脉管位置可观察到荧光素渗漏情况,附近组织被染色。结论:荧光素眼底造影可推广,能观察到眼底图像特征,判断视网膜阻塞位置,并能清楚的了解到视力损伤情况。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价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中的效果。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7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RVO-ME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视力检查、视野检查及黄斑水肿程度评估,我们对治疗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视力明显改善,视野范围扩大,黄斑水肿程度显著减轻。同时,我们也记录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治疗RVO-ME的方法。然而,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研究为临床医生在治疗RVO-ME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该治疗方法的优化策略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