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策略对控制其手术部位感染和子宫内膜炎的影响。方法检索相关医学文献数据库,对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收集、筛选、评价并提取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荟萃分析表明,首剂术前0.5~2h或钳夹脐带后给予短期抗菌药物较术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OR=0.34,95%CI为0.24~0.48,P%0.05)和产后病率(OR:0.40,95%CI为0.32~0.48,P%0.05)的效果显著;对上述2种用药策略效果差异无论是在预防单纯选择性剖宫产术(OR=0.45,95%CI为0.11~1.83,P〉0.05)或是在选择/非选择性剖宫产术(OR=0.55,95%CI为0.16~1.96,P〉0.05)术后子宫内膜炎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推荐术前0.5~2h或钳夹脐带后短期使用抗菌药物作为预防剖宫产手术相关感染的一项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乡镇级医疗系统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因素。方法本次临床实践研究主要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对12所乡镇医院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病例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调查的1200例外科手术患者中,共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2例,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几率为2.66%。通过调查研究和病例分析能够看出,乡镇级医疗系统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因素主要为切口类型、手术时机、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等。结论乡镇级医疗系统手术中,患者切口类型、手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性质、手术时机等等均会直接造成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需要在重点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避免手术部位感染问题的发生,为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查阅病历资料、床旁调查及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对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某院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953例,发生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21例,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2.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恶性肿瘤6项因素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是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建议针对心胸外科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关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行胃肠道外科手术患者共1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0例患者中有67例行胃部手术,3例感染,感染率为4.5%,1例死亡,死亡率为33.3%;58例行小肠手术,2例感染,感染率为3.4%,;55例行结直肠手术,1例感染,感染率为1.9%。结论造成胃肠道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贯穿了整个围手术期,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进行规范性的操作、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引流管的留置时间等,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感染的类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和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瘢痕部位妊娠进行诊断与鉴别时,将超声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对我院中收取的61例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选择超声方案进行检查,由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腹部包块形状和血流状况进行分析,对临床诊断符合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61例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中,通过超声进行检查,最终的确诊例数为58例,确诊率为95.08%结,确诊其中孕囊型人数为32例,不规则团块型人数为19例,混合型7例。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误诊和漏诊状况。结论:在对瘢痕部位妊娠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将超声检查作为主要的检查方案,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这种检查方案诊断准确率较高,并且极为安全,能够为患者的治疗工作提供更为准确且科学的诊断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可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诊断过程中依旧需要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做出相应的针对分析,避免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为静脉输液港干预下肿瘤患者实施不同植入部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入院治疗的肿瘤患者视为研究样本,从中随机抽选出需植入静脉输液港的3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组,对照组(18例选用经颈内静脉置管植入方式),观察组(18例选用经上臂贵要静脉置管植入方式),分析患者生活状况和舒适感。结果:植入后,观察组患者各生活状况评定内容得分数值皆显著更高(t=13.433,P<0.001;t=7.509,P<0.001;t=20.842,P<0.001;t=8.676,P<0.001);观察组舒适率为94.44%,而对照组则为50.00%,观察组总率明显较高(Χ2=6.785,P=0.009)。结论:采用经上臂贵要静脉置管植入方式积极作用更明显,其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保守治疗时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5年03月我院收治的52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药物(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联合B超监护下清宫术(加球囊压迫术)保守治疗。按出血量多少分为出血量>200mL组与出血量≤200mL组,比较两组的孕周、瘢痕厚度、有无胎心、孕囊大小、MTX给药方式和治疗前后β-HCG值等,分析CSP保守治疗时影响出血的因素。结果52例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其中7例(13.4%)出血>200mL。活胎、孕囊越大、治疗前β-HCG>45000U/L、清宫术前β-HCG>4500U/L是导致出血量大的因素,而瘢痕厚度、MTX给药方式与孕周不影响出血量。结论有无胎心、孕囊大小、β-HCG对CSP保守治疗时出血量影响显著,缩小包块、降低β-HCG后行清宫术,可减少出血量,提高CSP保守治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简介:目的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探讨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08年3月—2010年2月某院乳腺、胃、结肠和直肠SSI病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按照条件相似的原则1∶1配对,SSI者为SSI组,对照组为同期手术未发生SSI的患者,比较SSI组与对照组住院费用和住院日数差异,评价SSI的经济损失。结果共调查手术病例1523例,发生SSI75例,SSI发病率4.92%。按配对原则获得有效配对69对,经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SSI组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86,P〈0.001),SSI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比对照组高6828.60元,SSI组各项费用均高于对照组;SSI组患者住院日数中位数比对照组延长1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39,P〈0.001)。结论SSI延长患者住院日数,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降低病床周转率,影响经济收入和医疗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子宫动脉氨甲喋呤灌注加栓塞术对子宫颈妊娠及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我我院收治的子宫颈妊娠及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宫颈妊娠8例及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2例。所有患者均经双侧子宫动脉灌注氨甲喋呤(MTX)50mg,再予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至血流停滞。结果①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成功率均为100%。②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经复潮③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④患者的住院天数为5~10天,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结论双侧子宫动脉氨甲喋呤灌注加栓塞术治疗子宫颈妊娠及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可以明显降低子宫切除的风险,最大可能的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是一种微创,低麻醉风险,副反应轻,疗效显著的治疗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喉罩在静脉麻醉联合部位麻醉效果差时小儿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可控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所开展的139例使用静脉麻醉联合部位麻醉的小儿手术患者,其中44例患儿因静脉麻醉联合部位麻醉效果差而加深静脉麻醉同时运用喉罩通气作为治疗组,另外95例单纯采用静脉麻醉联合部位麻醉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种麻醉方式满足手术要求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及清醒时间均较短,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患儿生命体征(Bp、HR、Sp02)均较平稳,对照组Sp02下降明显,且波动较大,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静脉麻醉联合部位麻醉比较,喉罩通气用于静脉麻醉联合部位麻醉时可控性强,安全性高,效果好,在小儿手术中是一种可靠的麻醉失败时的补救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部位和切口感染的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50例,根据其具体病情分别采取右半结肠手术组(RCS)、左半结肠手术组(LCS)及直肠切除术组(RS),统计三种手术方式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0例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有8例,其中左半结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最高,与其它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肥胖、糖尿病、肿瘤分级及合并慢性疾病均与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有关。结论手术部位切口感染为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术前应对相关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以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手术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的关系及其护理。方法回顾性统计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收集的住院患儿747例,按照年龄分为新生儿组、婴幼儿组和学龄儿组,通过统计资料,比较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和留置时间的差别。结果新生儿组留置时间头部和上肢静脉比下肢长;婴幼儿组静脉留置时间头部最长,上肢次之,下肢最短;学龄儿组上肢和下肢的静脉留置时间差距不大,上肢略大于下肢。而各组静脉留置时间,学龄儿组最长,新生儿组次之,婴幼儿组最短。结论新生儿和婴幼儿最佳的静脉穿刺部位是头部,学龄儿静脉穿刺首选上肢。静脉留置针最佳的保留时间为94h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