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底部剪力法是各国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基本方法,应用该方法时需要使用各自国家抗震设计反应谱。本文汇总了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和底部剪力法,在相同重现期和场地条件基础上,对比了不同烈度3本规范反应谱异同,并通过算例对比了分别采用3本规范底部剪力法算出不同设防烈度下同一结构底部地震剪力和层间地震剪力。对比结果表明,3本规范反应谱和底部剪力法在本质上是相同,只在表达形式和参数设置上存在差异。

  • 标签: 抗震设计规范 反应谱 底部剪力法 地震作用
  • 简介:阿尔金断裂带是中国西部最著名巨型活动深大断裂带,它构成了青藏高原西北边界,总体呈北70~0—80~0东向展布,绵延1600余公里,影响到地壳深部,在中国西部大地构造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青海西北角茫崖镇往东,沿青新界山经索尔库里、拉配泉至当金山口长达400余公里范围,属该断裂带中段。沿带形成断层谷、断层崖、三角面、陡坎以及切错第三系和第四系情形比比皆是,表明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有十分强烈活动性。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全新世以来活动非常明显,沿带发育有由大地震造成地震鼓包、凹坑、沟槽、陡坎、断错冲沟水系和崩塌等古地震形变现象,分布十分广泛,类型众多齐全。通过1986——1987年两年详细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确定有6次7级以上古地震事件和5条保存较好地震破裂形变带,表明阿尔金断裂带全新世以来,具有以左旋走滑运动占主导强烈活动特点。

  • 标签: 阿尔金断裂带 古地震 地震破裂
  • 简介:依据分形理论分析了清徐境内交城断裂带、地裂缝以及地貌分形结构特征。同时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地裂缝、断裂以及地貌之间内在联系,并对清徐地裂缝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分形特征 地裂缝 分维 活动断裂 地貌
  • 简介:本文根据对青岛市123座桥梁考察结果,建立了与青岛市桥梁类型比例相当国内243座桥梁资料,并以此为对象阐述了城市桥梁震害预测因子法研究过程,确定了桥梁易损性影响因素及其取值,给出了桥梁震害预测指标计算方法和各种破坏状态划分依据等。最后将此方法运用到青岛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中,对青岛市123座桥梁进行了桥梁震害模拟。

  • 标签: 桥梁震害预测 震害因 因子法 青岛市桥梁
  • 简介:本文给出了唐山地区强震动记录应用研究两个实例,提出了建筑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时选用强震动记录原则和方法,通过对唐山地区强震动记录分析处理,得到了其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反应谱,确定了本地区进行弹性时程分析时选用强震动记录;研究了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影响唐山响堂三维强震动观测台阵,以唐山响堂台阵2号测井(地下32m)基岩强震动作为输入,通过2号测井土层剖面,利用2个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分别计算得到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并把计算结果与同次地震相应地表强震动记录峰值加速度与加速度反应谱进行了对比分析。

  • 标签: 强震动记录 时程分析 三维台阵 土层地震反应
  • 简介:GPS应用已成为现代地震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我国地震研究领域中各个学科.本文介绍了GPS在形变、测震、电磁、地震预警和地震观测仪器授时中应用现状,并对GPS在地震研究中应用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标签: GPS 地震研究 形变 测震学科 电磁 地震预警
  • 简介: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各类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突发性事故灾害时有发生,尽管各有关部门抢救队伍在实施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各抢险救援力量专业单一、分散行动,形成不了合力,难以及时有效处置重大或特大突发性、综合性、大面积城市事故灾害,特别是像地震以及美国911那样突发性事故。我们目前开展震害预测与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只是针对地震,而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因此要应对城市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城市有必要建立一种应急机制或综合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数字城市”思想,通过一个通信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统一协调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民防、地震等政府部门,为市民提供快速、及时各种救助和相应服务。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从而有效地减少损失。

  • 标签: 数字城市 应急管理 模型
  • 简介: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近代破坏性地震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清理,按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特点进行了地震区域分区:全面收集不同区域内既有仪器测定震级,又有宏观烈度调查资料地震;分别统计得到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震中烈度与震级、有感半径与震级之间关系;并与几个已有统计关系进行了对比。本文统计结果可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工程实践中。

  • 标签: 西南地区 四川盆地地区 震中烈度 有感半径
  • 简介:本文依托西安地铁5号线某区间工程,针对矿山法隧道与盾构法隧道接口处断面突变条件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地震作用,当两者接口处隧道断面高差为3.5m时,隧道横向强度与变形、纵向抗拉与抗压均能满足规范要求。随着隧道断面高差增大,结构变形也相应增大,接口处为结构抗震薄弱环节。当接口处矿山法隧道断面增大时,地表位移及盾构法隧道拱顶、拱底相对位移差略有增大,而矿山法隧道拱项、拱底相对位移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当接口处隧道断面高差介于4-7.5m时,矿山法隧道拱顶、拱底相对位移明显增大,不利于结构抗震。因此为确保地震作用下不同断面隧道相接处结构抗震满足要求,建议断面高差控制在4.0m以内,可将矿山法隧道设计成刚柔结合复合式衬砌结构,同时可考虑加固地层、设置变形缝或柔性接缝,并在条件允许时适当减少衬砌结构厚度等。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地铁 盾构法隧道 矿山法隧道 断面突变 地震响应
  • 简介:在地震动作用,小间距盾构隧道夹土层区域动力反应影响结构内力与变形,而反应位移法未考虑夹土层弹簧参数变化,本文针对这一误差来源,提出了改进反应位移法。一方面在反应位移法合理内容基础上完善计算模型,另一方面通过数值计算将改进反应位移法与动力时程法进行对比分析,并拟合理论模型对改进方法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两种算法结构地震响应规律一致;间距d≥8m时,结构地震动反应变化不明显,可按反应位移法计算;理论模型提高了改进反应位移法计算结果精度。

  • 标签: 盾构隧道 夹土层弹簧 改进反应位移法 地震响应 理论模型
  • 简介:对鲁32井水温变化、井孔条件及影响因素做了简要介绍,分析了2014年以来该井周围300km范围ML4.0级以上地震、2008年以来500km范围M4.8级以上地震及日本本州M7级以上大震及特大地震与该井水温异常关系,给出了有震异常占总异常概率水平及有异常响应地震占总地震概率水平,显示鲁32井水温异常对300km范围ML≥4.0级小震、500km范围M≥4.8级地震前兆意义不明显,映震能力较弱;对东部远场区M≥7级地震,尤其是日本本州及近海“大震”及“特大地震”前兆意义明显,映震能力较强。

  • 标签: 荣成鲁32井 水温异常 异常指标 映震 统计
  • 简介:基于多种地震学参数地震对应相关谱(ECRS)方法,以祁连山地震带5.5级以上地震为目标地震,分析研究了目标地震前古浪窗口小震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特征,提取了古浪窗口小震活动多种地震学参数综合异常指标。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5.5级地震前,利用地震活动性多种参数综合对应谱可以较好地识别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其对应率较高。

  • 标签: ECRS方法 综合异常指标 窗口地震 古浪
  • 简介: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用六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和动力三角翼倾斜摄影系统在云南鲁甸地震现场开展倾斜摄影数据采集、三维建模相关工作,利用建立三维模型,分别对灾区房屋震害、滑坡、滚石、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倾斜摄影技术可以表现地震灾害场景和具体灾害特征,对遥感在地震灾情精细化分析及了解灾区建筑物布局、破坏程度和恢复重建建筑现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项工作是地震领域初次利用倾斜摄影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倾斜摄影新技术在地震灾害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工作具有很好借鉴作用。

  • 标签: 鲁甸地震 倾斜摄影 地震灾害
  • 简介:从地震混沌性现点出发,对地震时、空、强分布进行分数维计算,寻找其变化规律。通过与断层维数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发现,三者同时与断层维数有关。依据简单物理模型和假定,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同时还进行了岩石压裂实验,实验证明岩石裂隙维数在2.5级左右,与假设条件及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

  • 标签: 地震活动性 断层 分数维
  • 简介:福建省防震减灾长远规划编制,是紧紧围绕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突出防震减灾三个工作体系建设,以保证防震减灾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上相适应为根本目标,从省情、震情、灾情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客观实际出发,研究提出21世纪20年全省防震减灾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 标签: 长规规划 战略研究
  • 简介:根据陈培善等(1993年)导出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与环境剪应力场关系。利用福建省台网数字地震记录福建5个区域(安溪、莆田、厦门海域、惠安海域、晋江海域)101个2~4级中小地震研究了福建及邻近海域地区构造环境应力场变化,并推测出这些地区地震危害性。分析各区地震活动环境剪应力场随着时间、空间变化,显示整个环境应力强度空间分布并不十分突出。

  • 标签: 应力场 环境剪应力场 福建台网 数字地震记录
  • 简介:我们控制着内华达州约卡山一个微震台网,有人提出在其附近贮藏着高量级原子核废料堆。台网由四个高增益(其值高达34000000)窄频带(25HZ)遥测子台组成。在平静期内通过对台网震级校正,我们期望能完全记录到15公里范围内M≥-1地震事件。在1990年8月至10月期间,使这四个台站以每小时12小时为周期昼夜运行。在此之后,一直到1991年4月为止,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微震活动性图像证实,在贮藏核废料地方附近,存在着地震平静带。我们仅记录到约10个地震事件,其走时差S—P<3秒(D<24公里)。大多数地震事件走时差在3—3.8秒之间,这与Rogers等(1987)和Gomberg(1991)观测到距离在24—52公里范围内较高地震活动性一致。Oliver(1966)发现与我们在约卡山观测结果相反。他们认为,在地震活动区域内,多数地震走时差为S—P<3秒。通过猛犸湖附近四个徵震台站观测结果,我们证实了这个预想,在那儿,我们观测到微震发生率为每天100多次,其中大多数走时差S—P<3秒。通过对南部大盆地地震台网地震活动性资料归纳证实,在约卡山邻近地区微震活动性很低。

  • 标签: 走时差 地震活动性 微震 地震事件 地震台网 地震活动区
  • 简介:随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地震灾害高风险暴露城镇数量将不断增加,震后有效应急处置尤为重要。而当前城镇地震应急处置主要依据平时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开展,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以提升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为目的,总结以往城镇地震应急处置案例,提炼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结合城镇特殊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特点,在分析影响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关键因素基础上,按地震烈度不同,研究构建了具有区域特征且操作性较强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模型,为城镇地震应急处置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城镇 地震灾害 影响因素 应急处置
  • 简介:根据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分区,本文拟合不同震源机制解烈度衰减关系,收集了我国西部198次5.0级以上震例,共419条等震线记录;东部47次5.0级以上震例,共84条等震线记录,采用椭圆模型进行衰减关系拟合,得到了地震烈度随震级和长短轴长度衰减关系。文章初步分析了几种震源机制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差异,以西部地区为例,对比了西部走滑型、逆断型烈度衰减关系和汪素云西部衰减关系与实际值之间差距。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区分发震方式烈度衰减关系长短轴可以作为应急地震影响场修正因子,在震后几小时得到震源机制解时,对烈度圈长短轴进行初步修正。

  • 标签: 烈度衰减关系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分区
  • 简介:断层泥是研究活动断裂带运动性质和活动习性重要介质。以往,对断层泥研究主要借助偏光显微镜和低真空扫描电镜进行,观察到现象有限。借助高真空扫描电镜从纳微米尺度对断层泥进行更精细化研究,其方法是对野外断层泥进行定向原状样品采集,通过室内样品自然风干、微样制作、表面镀金和扫描电镜观察,从纳微米尺度研究a-b组构面和a-c组构面的各种变形现象。此方法可以帮助确定断层运动性质、断层滑动面的新老关系,并可鉴别粘滑过程与蠕滑过程;同时,还可以对工程场地中发现黏土滑动面进行鉴别,区分地震断层和非地震断层。

  • 标签: 活动断裂带 断层泥 纳微米构造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