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是作者在民族国家视角下探讨游牧族群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认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因此在概述游牧行国体制、王朝藩属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碰撞和重组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了探讨,认为按照依据游牧行国的兴衰历程、游牧族群的聚散转变,以及其与王朝藩属、农耕族群互动的轨迹,可以将游牧行国与王朝藩属的互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至秦汉时期(公元1世纪之前),匈奴游牧行国的出现及与汉王朝藩属体系的碰撞、对峙和交融。(2)从“匈奴遁逃”到北魏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间大致从永元三年(91)到永熙三年(534)。(3)从北魏分裂至唐朝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时间大致从东魏太平元年(534)到后梁开平元年(907)。(4)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到明朝建立(1368),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四个时期。(5)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的“大一统”,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五个时期,时间是洪武元年(1368)至1911年。
简介:旅游客源市场具有月度和季节波动特征,且对地区旅游业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以上海2004—2015年(香港、澳门、台湾及国外)入境游客月度数据为分析依据,基于X-12-ARIMA模型对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季节因素、不规则因素及趋势循环因素给予分解与研究,并运用HP滤波法分析了上海4类入境旅游市场的波动周期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上海入境客源市场均受干湿、冷热等季节因素影响,且影响大小依次为澳门〉香港〉外国〉台湾;(2)各类型旅沪市场的季节形态存在差异,外国市场呈“两峰两谷”的变化形态,港、台市场则呈“三峰三谷”的季节特征,而澳门市场峰谷较多,呈“四峰四谷”的波动态势。(3)上海入境市场受不规则因素大小影响依次为澳门〉香港〉台湾〉外国,且对2003年“非典”、2008~2009年金融危机、2010年“世博”等不规则事件表现具有差异。(4)港、澳、台与外国旅沪市场在2004~2015年均可分为12个月度小周期,且4类入境市场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旅游产品体系、危机管理体制、客源市场营销等维度提出缓解上海入境旅游季节性矛盾,增强偶发性事件应对能力的相关策略。
简介:十三五期间城镇化出现了若干“新常态”:城镇化速度将明显放缓,机动化将强化郊区化趋势,城市人口老龄化快速来临,住房需求将持续减少,碳排放国际压力空前加大,能源和水资源结构性短缺将持续加剧。同时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城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小城镇人居环境退化、人口流失,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城镇特色和历史风貌丧失,保障性住房积压与住房投机过盛并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明显不足。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深度城镇化建议:稳妥进行农村土地改革试点,防止助推郊区化;以“韧性城市”为抓手整合资源,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树立正确的“机动化”观念;改革保障房建设运营体制,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全面保护城镇历史街区、修复城镇历史文脉;推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农村传统村落;研究编制城镇群协同发展规划,完善高密度城镇化地区的空间管治;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适老改造,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对小城镇进行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简介: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微更新”,尤其是在中心城风貌保护区范围内,分类别、差异化、渐进式的城市“微更新”更是适应风貌保护特殊要求的更新提升。通过在上海中心城风貌区实施的以“微更新”为导向的三个更新项目,解析中心城风貌区内“微更新”在全过程中应包含的“微改造、微提升和微设计”三个具体实施环节的内涵。分别对“一般建筑、保留历史建筑和风貌居住石库门街坊”三种不同类型的具体项目设计与实施,分析中心城风貌区范围内不同要素建筑、街坊里弄以及风貌街区的异同,从功能提升到风貌传承,探索保护修缮与整治更新的措施。完善城市“微更新”实施内容,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中保护传承与更新提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