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洛克不赞成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关于财产起源于社会契约的看法,认为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必然会通过劳动来'占用'一些东西。'占用'是财产权的依据与基础。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融入劳动对象时,它们便脱离了自然状态成为了劳动者的财产。这样,洛克便充分证明了财产的起源与王权无关。国王无权支配臣民的财产,臣民有保护自己财产的权利。他的这些看法对近代欧洲社会和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约翰·洛克 格劳秀斯 普芬道夫 契约论 社会契约 英国政治
  • 简介:王闿运一生喜论兵事。在兵事议论中,他提倡统治者为政当秉承“假之勿忧”的历史传统,重现实反思中的历史省察,主张在兵事战备中知己知彼,并曾亲身参与兵事谋划。王闿运重视史学研究中的史识与史才,强调史学研究于现实问题的致用价值,提倡秉笔为史,以史为鉴。在晚清时期,王闿运的“史学以应世”的史学既是对中国经世致用优良传统的继承,又顺应了变革时代的学术趋势。

  • 标签: 王闿运 兵事 史学
  • 简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自然山水被当作"道"的外在表现和体悟"道"的工具,被当作精神寄托之所在和隐逸的终极归宿,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文人自然的阶段性演进过程;而作为这种山水自然影响下的产物,越来越多地把山水作为诗歌表现的主体,从而展示了东晋诗歌从玄言诗向山水诗演变的轨迹.

  • 标签: 山水诗 中国文人 东晋诗歌 隐逸 玄言诗 自然观
  • 简介:清末民初,苏州先后出现30多个按城镇街道区域划分、主要由商人领导和组织的地方自治性组织——市民公社,其中成立最早、档案保存最完整的是前大街市民公社。苏州市档案馆保存的前大街市民公社档案包括组织成立、章程细则、机构设置及职员姓名、收支报告和主要活动(市政、卫生、消防、治安、税赋、慈善等)五方面内容,对于研究清末民初商人组织情况和苏州地方史极具价值。包括前大街市民公社档案在内的苏州市民公社档案于2010年3月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 标签: 苏州 观前大街 市民公社
  • 简介:针对孔孟在入仕问题上的理想主义所引发的矛盾和困境,荀子提出了士人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君主采取相应的入仕策略等主张。苟子入仕的现实主义取向拉近了儒家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也造成了儒家理想主义的缺失。

  • 标签: 荀子 入仕 孔子 孟子
  • 简介:罗伯斯庇尔曾经反对死刑,后来又支持死刑,成为革命恐怖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从表面上看来,其态度发生了巨大转折。但在这背后,罗伯斯庇尔持有一个不变的原则——人民主权至高无上并不可分割。他反对死刑,实际上是运用此原则限制国王和议会权力;支持死刑,则是将这一原则用于为群众运动辩护,以及建构国家恐怖。罗伯斯庇尔的死刑观展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内在政治逻辑。

  • 标签: 罗伯斯庇尔 死刑 法国大革命 人民主权
  • 简介:布朗肖认为,西方哲学史上一切有关死亡的哲学话语事实上都是对死亡的篡改,将死亡简化成积极的那一面,即与主体相关的那一面,而真正的死亡却从未被思考过。在现代哲学的语境之内,死亡更是被纳入了主体性的权利范围之内,尤其是作为死亡的一种极端形式的自杀,成了这种主体性的死亡膨胀的极致。而布朗肖通过分析自杀中存在的两重悖论,而实现对自杀的解构,从而也使主体性的死亡面临困境。

  • 标签: 主体性 自杀的悖论 死亡的不可能性
  • 简介:一般认为南京方山南麓的洞玄是吴大帝孙权于赤乌二年(239)或三年为葛玄所立,但此说并无史实及考古依据,故只是一个传说,推测是南朝道教灵宝派道士或葛氏后人杜撰。洞玄实际上始创于南朝,可能即梁代天印山之崇虚馆。至唐末,洞玄列入道教洞天福地的“七十二福地”之一,从而名扬海内。南唐保大初年,中主李璨为其母宋太后在方山敕建的宝华宫实乃就洞玄旧址扩建而成。宝华宫规模宏大,是洞玄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因避宋代国讳,洞玄改名崇真,或称洞元。明代,洞玄再次重建,并恢复了洞玄的旧名。

  • 标签: 方山 洞玄观 崇虚馆 宝华宫 崇真观
  • 简介:钱澄之以其易学思想为指导原则来解决当时史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定位《周易》为天地之理的诠释方式,钱澄之把文本《周易》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投射到了史书编纂方面,回应了史书不信的问题。他用"彰往而察来"统领易学和史学的经世精神,并在以史证易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核心内容。通过完善易学变通观和传统的社会变革理论,他很好地坚固了遗民的价值世界。同时,钱澄之主张以"《易》理"概念来规范史学研究视野,有效避免了后者狭隘化的弊端。

  • 标签: 钱澄之 史学观 易学思想 经世
  • 简介:玛特是一个概括古埃及人世界的概念,其内容涵盖宇宙秩序、社会伦理、个人修养等多方面。它高度抽象,在表达方式上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且变化不大,所以一直被看作是古埃及文明保守性和延续性的象征;也有些学者认为它含义过多,无法翻译。本文概述了玛特在古代埃及史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指出这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古王国时期,国家的繁荣与稳定赋予它'和谐'和'有序'的含义;第一中间期的社会动荡和中王国的再度繁荣使人们开始了对'正义'和'公理'的思考;而新王国时期帝国的强盛和国际化的潮流促成了对真正意义上的'真理'的求索。

  • 标签: 玛特 古代埃及 古埃及文明 赛里斯 个人修养 金字塔铭文
  • 简介:公正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作为史家求善诉求的一部分,分析汉代史家对于当时游离于国家秩序之外的游侠群体的评说,可以看到,汉代主流历史观念没有将社会公正的实现完全托付于国家,它承认民间秩序对社会公正责任的正当性,同时也强调以“善”为准则确定国家和民间秩序对社会公正的保证。虽然没有理论上的系统和全面的表达,但在中国史学的早期历程中,史学家已对社会公正之获得与保证予以关注,并通过具体的历史个案,阐述了有关这一重问题的观念。

  • 标签: 公正 游侠 汉代史家
  • 简介:重读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暴力论”(恩格斯曾打算在此基础上写部《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的专著,未能完成)及其它相关著述;从中看到,在暴力问题上,恩格斯既有作为革命者的基本坚守,又有因时、因势而变的一面。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暴力论 《反杜林论》 暴力问题 革命者
  • 简介:随着西方“五大洲”学说的广泛传播,地跨欧亚的土耳其成为中国知识人想象亚欧与定位自我的灵活资源。晚清国人不仅从地理常识、地缘政治、西化改革角度判定土耳其为欧洲国家,也在洲际意识日益强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同处弱势地位、政教风俗相似的土耳其纳入亚洲舞台。一战之后,在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新土耳其革命和改革取得成功、中国反帝运动蓬勃发展、中日关系渐趋紧张等因素综合促动下,国内各政治势力和知识界偏向于将“亦欧亦亚”的土耳其明确归入亚洲,并赋予其复兴亚洲、抗衡西方的领袖国身份。此种建构与想象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观察视角的差别,以及与实际情况的背离,不时呈现某些逻辑困境和现实矛盾,反衬出“欧洲说”仍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 标签: 知识精英 土耳其 洲属认知 反帝
  • 简介: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是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上帝作为万能、至善、永恒和完美的神圣存在者,创造了世界,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上帝不仅是造物主,而且还是拯救者,因为他道成肉身,派他的独生子耶稣以无罪之身承担了全世界的罪恶并拯救了世人。上帝是基督徒信仰、崇拜和热爱的对象,也是很多西方哲学家和神学家思辨的对象。

  • 标签: 启蒙运动 上帝观 洛克 伏尔泰
  • 简介:仪式研究谈人类学中的仪式研究,不能不先谈人类学本身。人们通常依据美国定义,把人类学分为体质和文化两大类(美国高等院校人类学专业长期存在一个争论,就是二者到底哪个更重要)。我对广义人类学无反感,但又认为,人类学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

  • 标签: 社会理论 仪式 混合 文化意义 人类学 高等院校
  • 简介:徐干具有鲜明的儒学文艺,具体体现在注重个人创造的艺德、以言为贵、言为德藻的重言、以立志为先、博达中正的才学等三个方面。它们是徐干自身儒家人格的集中反映,又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为考察魏晋之际儒风与文风的交融互动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 标签: 徐干 儒学文艺观 创作
  • 简介:乾隆皇帝号"长春居士""信天主人",老年自称"十全老人"。从乾隆时期的文物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的艺术品位是造型与美感的统一,在造型、纹饰、画法、题诗、诗文字体、款识、工艺等方面追求十全十美和华丽之美,特别是他的题诗与印章,在一些器物和书画上所题诗文及所钤印章内容极为丰富。乾隆时期篆刻宝玺1800余方,本文根据历史文献、档案与印章实物进行了分析,对乾隆帝的印章进行考释,文章分为宫殿与园林印、鉴赏印及使用、宝玺特点、宝玺艺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解读乾隆皇帝的艺术品位。

  • 标签: 乾隆帝 宝玺 宫殿印 鉴赏印 品位
  • 简介: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的色彩,它总是在不知不觉地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而长期生存在同一环境下的人们,由于这种情绪和行为的长期共存,便形成了共同的个性心理和审美情趣,本文拟对特殊环境下的藏民族的色彩情感世界给予探讨.

  • 标签: 环境 藏族 色彩 情感
  • 简介: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政治价值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特别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以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最大化为目的的民生政治价值便应运而生。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经济关系、社会分工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实现公共政策的民生价值转向是从经济政治向民生政治转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经济政治观 民生政治观 公平正义 民生幸福
  • 简介: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国际法学者、外交官菲利普·诺尔-贝克关于国际集体安全的论述对当时的学术界和外交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仅是英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还亲历了国联公约的起草和国联的组建工作。因此,诺尔-贝克是当时公认的国际问题专家。就思想传承而言,诺尔-贝克的集体安全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学者,包括英国学派的主流理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虽然他后来被指责为过于理想主义,但是诺尔-贝克毕生致力于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还是为世人所公认,为此,他于1959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 标签: 诺尔-贝克 英国学派 国际社会 集体安全 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