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因参加会议人员为7118人,大家习惯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次大会能够发扬民主,总结经验教训,对于统一全党思想,促进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到了积极作用.邓小平在1992年回忆起这次大会时说:这种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它的意义和作用"会历史愈久,影响愈深".陈云后来谈起这次大会时也说:"这次大会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不要估计低了."会议期间,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同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书面报告作了补充和阐述.刘少奇的报告和讲话,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正视困难,深挖根源,勇担责任,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引起与会同志强烈共鸣.对大会基调的确立和统一与会人员的思想认识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刘少奇大会
  • 简介:19世纪末,西方学者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开始对壮族进行研究。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开始了对壮族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壮族研究深入开展;90年代随着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壮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还介绍了20世纪下半期国外学者对壮族的研究情况。

  • 标签: 20世纪 壮学 研究
  • 简介:<正>曾燠幕府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艺文幕府。曾燠(1759—1831),字蔗香,号宾谷,江西南城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五十七年(1792)授两淮盐运使,随大学士庆文恪公至江南谳狱。次年事竣,始莅任。从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嘉庆十一年(1806),曾燠任两淮盐运使十余年,是其幕府最盛时期。曾燠嗜好文学,且有很好的文学素养,筑题襟馆与宾客风雅唱和,当时很多著名的文人被招揽幕下,"自宾谷出为两淮盐运使,而天下称诗之士皆至于扬州"①。王芑孙作诗

  • 标签: 题襟集 盐运使 曾燠 吴嵩梁 联句诗 王芑孙
  • 简介:虽然赵朴老久卧病塌,曾病危多次,按常理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随时随地都有离去的可能,但一旦得知他真的仙逝,则仍然控制不住我内心的悲痛.这是因为尽管自己是个晚辈,却有幸被赵朴老称为"忘年之交",而事实彼此也的确有着相识相交40年的经历.当悲痛渐渐消去,情感慢慢稳定下来,思绪则更加清晰,而终于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往事在眼前一幕幕掠过……

  • 标签: 赵朴初 政协委员 人物传记 社会政治人物
  • 简介:缪宇墓志,是1980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县西北青龙山南麓的束汉墓志。碑文记载为元嘉元年(151)。《文物》1984年第8期发表了尤振尧、陈永清、周晓陆的《东汉彭城相缪宇墓》,介绍了墓葬的出土情况,并认定缪宇是官秩二千石的彭城相。随后,宋治民发表《缪字不是彭城相》(《文物》1985年第2期)一文,以墓志中记载:“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守长缪宇。”认为缪宇是代理彭城相长史的吕县县长,其职位与秩级都低于王国相长史,因此称“行长史事”。

  • 标签: 墓志 彭城 青龙山 徐州市 江苏省 出土
  • 简介:我的父亲刘满贵,出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农历二月十七日。如果他还活在世上,按阳历计算到2017年3月19日他就120岁了。父亲生前,我的妻子宁、儿子丁、儿媳娅都未曾见过他老人家。如今,母亲、长兄已去天堂与父亲相会,而入古稀之年的我只能在这世上遥寄哀思。华夏五千年,历史上千万伟人、豪杰、义士、贤臣、良相、明君、领袖、先驱、英雄、烈士等以卓越的功勋、悲壮的

  • 标签:
  • 简介:军事志编纂的体例规范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众所周知,“读史知兴衰,览志得明达”,隔代编史、当代修志,数千年来经久不衰,其功能不言而喻。然而真正要编纂一部无愧于时代和具有鲜明地域军事特色的新一届军事志书,则必须观点正确、内容全面、资料翔实、体例统一、行文规范、文图并茂、印装精良,正确处理政治性、

  • 标签: 军事志 编纂工作 体例规范 地方志 编纂形式
  • 简介:出版以来,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编联和复原方面.接下来的研究,应是对其内容的深入考察,以明其精神实质及学术价值,同时以检验和印证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原文及对上博简第二章进行详细解读,拟有助于有关问题之解决.

  • 标签: 孔子 《诗论》 原诗 《诗序》
  • 简介: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河图》,是一幅反映我国北宋晚期人民生活和社会面貌的巨作。从画中所描绘的舟船车马,河流屋舍,城楼虹桥,行人牲畜,及行医的、经商的、说书的、算卦的、游逛的、乞讨的、劳作的、品茶的、摇船的、观望的等各色人物来看,此画是一幅当时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社会生活画卷;而画中大树荫荫,河水清清,楼房瓦舍挺整,大桥小桥交通,乡间小道蜿蜒,茅舍草棚幽静,无异又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卷。画中描绘的一切是那样有条不紊,繁密处不见杂乱,简静处不觉空虚。画中人物有八百余,不足寸高,但却各具特点且栩栩如生。这一切显示了画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驾驭能力。《清明河图》作为历史名作,历来被众多研究人员所重视,而围绕这一画卷所进行的再创作更是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许多年来艺术家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现《清明河图》,如:木雕、贝雕、砖雕、织绵、织毯、纟革丝、水印、网印、电脑印等等。而表现形式最为独特而又最具收藏价值之一的当数汴绣《清明河图》。汴绣《清明河图》是汴绣作品中的代表作。从用缎用线的色彩与质量的选择,到用针针法的不同对待,集中体现了汴绣的传统风格和出新的表现形式。现对《清明河图》的绣制工艺作一介绍,以...

  • 标签: 上河图创作 汴绣 清明上河图
  • 简介:新桂系集团与蒋介石集团的争斗,是争权夺利之争。在20多年的明争暗斗中,新桂系集团的首脑李宗仁、黄绍竤、白崇禧等一批重要骨干曾因被蒋打败而流亡境外,但他们不甘心失败,与蒋争斗之心未泯,后来竟奇迹般地复起,并继续与蒋介石集团不断较量,最后在祖国大陆解放前夕该集团的首脑李宗仁还取代了蒋介石成为中华民国的“代总统”。

  • 标签: 新桂系集团 蒋介石集团 李宗仁 黄绍竤
  • 简介:与大海永存———怀念沈尹默先生〔〕□周而复沈尹默(1883-1971)新文化运动战士朱自清说:“新诗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但1917年2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六期曾发表胡适《白话诗八首》。可能是四卷一号发表的新诗在文艺界引起重视,影...

  • 标签: 沈尹默 《新青年》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五四运动
  • 简介:1975年5月27日和6月3日,中央政治局连续开会批评“四人帮”,6月份毛泽东在与邓小平谈及批评“四人帮”一事时曾说:我看有成绩。把问题摆开了。风向快要转了,在政治局。你要把工作干起来。在这同时,毛泽东指示王洪文要其到下面搞点调查研究,也就是让王洪文离开中央。至此,王洪文结束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这一虚名,邓小平开始全面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党组织的整顿。把整顿党组织提上中央工作日程,不仅是因为党组织的重要,而且因为

  • 标签: 七五整党 中途打断 打断七五
  • 简介: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鉴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当时生产凋疲,民不聊生,为了迅速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决定在新疆仍暂时流通原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银元票。到了1951年,在中央巨额物资的支援下,新疆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物价平稳,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收回银元票,发行人民币,以实现新疆与全国币制的统一。9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命令:从10月1日起,在新疆发行流通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4种面额的人民币。限期收回新疆省银行发行

  • 标签: 新疆省 银元票 民族聚居 发布命令 伊犁九城 于七
  • 简介:《宋史·职官志八》(下简称《宋志八》)“合班之制”载真宗咸平四年(1001)杨亿疏(中华书局点校本,页4003--4007),点校本据《武夷新集》校正四条,

  • 标签: 宋史 杨亿 职官 中华书局点校本
  • 简介:<正>没有人会对任何大城市提出进行一次完满社会调查的主张,由于许多情报资料保密,有些不准确,而且某些重要的社会现象或机构很可能为我们所忽视,那么,可能做出的最好调查也是不完善的。然而。对我们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些了解,总比毫无所知和漠然置之要好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济南城作一局部的概述,对该城生活的15或20个主要方面进行一番评

  • 标签: 济南城 警察 西方国家 所知 监狱 外国人
  • 简介:传统国画要继承与发展一个国家、民族,在政治、经济、生活习惯、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就是特点。因此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和国家,并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存不灭。

  • 标签: 国画 传统 继承与发展 生活习惯 语言文字 表现手法
  • 简介:从2000年起,安徽率先在全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表现出了极大的政治勇气、改革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安徽的试点为减轻农民负担,构建和谐乡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共中央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储备和理论储备。谨以此文,

  • 标签: 农村税费 安徽 减轻农民负担 “三农”问题 历史使命感 改革试点
  • 简介:东北人民解放军三下江南、朝鲜停战谈判签字、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毛主席畅游长江、毛主席重上井冈山、邓小平出席联合国特别会议……一个个经典的瞬间,一段段珍贵的回忆。在这一张张照片后面,连着同一个名字——著名新闻摄影家钱嗣杰。

  • 标签: 传奇 镜头 朝鲜停战谈判 人民解放军 万隆会议 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