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四、五度叠置构成和弦的方法被国外著名音乐理论家划属为二十世纪的和声材料,它与三度叠置一起被莫卡纳在《当代和声》中列为构建和弦的两大基本原则。由于这种四、五度和声能较好的突出五声调式的特点,因此这种四、五度叠置和弦自我国“五四”以来就一直在专业音乐创作中得到大量应用。
简介:歌剧音乐必须依靠多种结构力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戏剧表现的重大使命,其中器乐部分核心音型的结构作用非常重要。瞿小松的室内歌剧《命若琴弦》中采用了固定循环出现的“单音音组”、贯穿发展的“希望”动机及变奏式贯穿的“四音音型”,它们在材料、音色、音高组织和戏剧四个方面均形成了结构力。由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全剧音乐最重要、最核心的结构力。
简介:不明确“音乐审美素质”的具体内涵,就无法清晰、有效地在国家音乐教育体系中落实音乐审美素质教育,而目前国民音乐教育体系比较混乱的核心原因正在于此。音乐审美素质是由欣赏、表演、创作三种能力与审美需要、相关知识及价值态度三种周边支持构成的。在目前的音乐教育中,既存在着施教过度,又存在着教育严重不足的现象。一个良好的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结构和层次,体现在能为从普通国民到专业音乐工作者都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教育.过多或过少都是有缺陷的。
简介:本文从美学的视角来对舞蹈身体语言进行解读,通过对民间舞"文本"所体现出的"结构"和现代舞"文本"所体现出的"解构"进行细读并加以分析后,对于民间舞和现代舞"文本"的"重构"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民间舞得以发展的根基是"族群认同",倡扬的是"人类文明".而现代舞则是在传统的根基上,"从文明回到自然",注重的不是"类",而是"人",舞蹈更侧重于表现独立的个体生命形态.
简介:<正>京剧剧作大多含有亦悲亦喜、悲喜交错的情感结构。《红鬃烈马》系列故事剧目中,头本《彩楼配》是一个短暂欢喜的开局,又是一个长期悲情故事的铺垫;从二本《三击掌》起到四本《母女会》,把王宝钏为守情守志所付出的痛苦代价一步步放大,制造出悲情的格局;从五本《赶三关》起,
简介:为了研究和分析当代合唱创作的多声结构思维,文章将利用一些民族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从其创造视角以及审美取向等各种技术来进行分析,基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总结和梳理。
简介:《第一交响曲——升华》是姚恒璐教授在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毕业作品。这部七乐章的交响曲体现出了作曲家“透视”的结构观念,并把整体结构设计中的“透视”思维渗透到音高材料、音色—力度样式、以语言逻辑为基础的句法等方面。
简介:基于当前国内流行音乐研究较少关注音乐本体分析这一现状,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颇具影响的流行音乐流派(Genre)——抒情歌曲、“西北风”歌曲及崔健摇滚乐为研究对象,拟采用申克分析法,对部分代表作进行综合研究,一方面证明该方法对于流行音乐研究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发掘在特定社会环境影响下,不同流派音乐形态层面的调性语言及深层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文化表征。
简介: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和时代感,而它在空间里所形成的力量又是凝重而巨大的。舞台美术设计本身是一种空间艺术的设计,如果能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可能会是对舞台美术空间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利用解构的方法,把中国古代建筑打散,提取其中的元素、符号和构成法则进行重构,按照剧本所提供的主体情绪,重新的营构在戏曲舞台上,以配合戏曲这种特别的演出形式,是我试图进行尝试的一条途径。
简介:<正>本文旨在概说京剧二黄、西皮两种原板的传统创腔常用发展处理手法,初步探讨我国民间戏曲音乐唱腔作曲技法之一斑;只是为了便于对照比较研究,才事先附带扼要介绍一下这两种板式的基本结构。二黄原板唱腔基本结构京剧二黄
简介:本文针对徐振民的民歌主题随想曲《小路》进行音高材料的综合性分析研究。文章的前两个部分分别从调式材料和音高材料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作曲家是如何在作品中将民族化与非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加以融合。笔者还运用了兴德米特和声理论对作品中和弦的使用进行分类归纳,通过数据、和弦张力及紧张度的变化来具体地说明和弦之间的运动规律。第三个部分从音级集合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各个音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从而发现他们彼此之间的包含关系、互补关系和相似性关系。本文旨在透过多个角度来了解作曲家作品中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材料的融合方式和特点。
简介:由于与人类生理、心理的一致性,以及与“数”及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对称性”和“黄金分割律”作为结构比例布局的一种技术手段,历经了从“潜意识”到“有意识”的演化过程。本文拟用粗略的方式,通过对部分作曲家经典作品的分析来研讨音乐作品中的结构比例布局。
简介:文章基于历史与田野两个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国家礼乐系统在县一级地方行政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当地现存主流乐种在民众礼俗生活中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意义的分析,探讨以礼乐为基础的礼俗活动及其用乐对于不同乐种文化特征形成的重要意义。礼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一种最基本的制度设置,考察当下民众生活依旧可以感受到这种维度的存在与影响。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礼俗用乐"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
简介:作为博士论文《中国音乐语言用西方乐器习惯用法诠释——论陈怡创作西方器乐曲时中西方观念和技术的融合过程》的一个章节,通过对陈怡《木管五重奏》和《遏》两首作品在音高结构和曲式结构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对十二音技术和自由无调性技术的学习、运用及创新是她的作曲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现代西方技术与中国民间音乐传统的融合标志着她的作曲风格的形成。
简介:本文试图以声乐作品的创作及演唱现状为切入点,从以下三个部分:语言因素在歌曲创作及演唱中的逐渐淡化;口语化歌唱——人类共有的音乐叙述法则;“非结构因素”——音乐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等,并结合个例分析,论证了当前创作与演唱实践中的弊端及其根由。提出了“口语化歌唱”和创作中要重视“非结构因素”作用的新观点。
简介:一、仪式的原型与叙事仪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特别在那些重大的族群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感受到和体验到诸多庞杂的因素。我们首先讨论的问题是:在这些复杂、盘缠的因素中什么是基本的和根本的。
简介:本文对拉赫玛尼诺夫四首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发现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并不是简单地沿袭传统的曲式结构,在曲式结构的规范化、变体性和边缘性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艺术特点。
简介:本文通过对巴赫中赋格曲的分析,阐述赋格曲结构思维的严谨性、精确性,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形成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说明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曲是欧洲音乐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简介:
简介:作为摆脱调性、探索新的结构原则的重要手段,自由无调性的创作技法在创作理念和结构途径方面与传统音乐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是自由无调性技法的代表之作,它一方面体现出自由无调性作品独特的结构手法与组织逻辑;同时,其隐藏在复杂表象之后的结构方式与传统作曲理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在剥离技法现象的基础上揭示作品内在的构成逻辑。
浅析王建中钢琴改编作品中四五度叠置和弦结构的运用
瞿小松室内歌剧《命若琴弦》中核心音型的综合结构力
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
结构·解构·重构——解读民间舞和现代舞所呈现的“文本”差异
京剧文学的一项审美特色——剧本中悲喜交错的情感结构
自民族线性音乐元素运用分析当代合唱创作的多声结构思维
透视、样式、链条、结构——姚恒璐《第一交响曲——升华》创作技法分析
八十年代流行音乐调性语言的演变及其深层结构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元素在传统戏曲舞台美术中的运用
京剧两大声腔原板基本结构及传统创腔常用发展处理手法
融汇贯通 言简意赅——徐振民民歌主题随想曲《小路》的音高结构关系分析
“对称性”与“黄金分割律”——音乐作品中结构比例布局的历史研讨
礼俗用乐与民众生活——一个县域音乐文化传统的结构分析
西方后调性音高结构技术的试验——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一
歌唱性口语与口语化歌唱——兼议旋律进行中的“非结构因素”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四首钢琴协奏曲曲式结构透析
从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看巴洛克时期赋格曲的结构思维
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结构初探
自由无调性作品的创作观念与结构途径——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的技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