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经指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可以说,世界上存在的数千种语言,很难说出哪一种语言是完全独立的。各民族、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接触,也无论程度怎样,性质如何,一经接触都必然会互相影响。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语言之间的影响也不断增强。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但在对外来语言成分的吸收和借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每种语言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又导致各种语言的借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里我们想将俄汉两种语言进行一下比较,从四个方面分析它们在借词方式上的异同。一、音译音译和意译是外来词借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音译,是指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发音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意译,则是指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在俄语中大部分的外来词都是以音译的方式借用和吸收来的。例如:имидж(image)形象митинг(mee...
简介:《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是今天在苏联引起热烈争论的一本书.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本书的问世是苏联文学界的大事.有的读者则认为,这本书是"有害的,不真实的".对一部作品有褒有贬,意见不一,这是正常现象.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历史,这是一个重要和严肃的问题.目前,这场争论正在深入.为了使我国读者能了解一点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这一期刊出《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选段,同时刊登雷巴科夫在答记者问中谈《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创作的材料以及他收到的部分来信.《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在《各民族友谊》1987年第4-6期全文发表之前,作者精选了若干相对独立的章节,适当删节和重新编排以后在《星火》杂志1987年第11期上先期刊出,与读者见面.本刊这里译介的正是这个片断.作者在《星火》杂志刊登的小说片断之前,还写了以下一段文字:"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内容与书名相一致.它首先是一部关于生长在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一些年轻人的命运和生活的小说.命运是各种各样的,每个人各不相同,但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这一代青年男女的群象,它也许并不完整丰满,但我希望它是真实可信的.为了充分反映时代的多样性,扩展了本书的框架.横向:从阿尔巴特街到高加索、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纵向:从工人和大学生到国家高级领导人.我什么也没有臆造,只是写了我曾经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在小说里,我只是把生活的事实作了这样的安排,使它能符合情节和性格发展逻辑的要求.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让他们离开历史的真实.今天大概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但他们按照自己时代的法则生活,重要的是使他们不要与全人类的生活法则相违背."小说描写的时间是1934年,那是介复杂的年头,象整个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