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既然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在生活中作家首先面对的是时代发展的"速度"。作家对待生活的"速度"的态度,决定了他作品的品质和题材。由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时代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我们面对的是不断转换的场景和翻来覆去的"拆迁",这使

  • 标签: 抗日战争 现代化进程 高于生活 减速度 还原 作家
  • 简介:关于“文革学”的创立和深化,尽管已经呼吁经年,但是,谈论这个话题已属不易,要真正落到实处,就更加艰难。王尧的《“文革”对“五四”及“现代文艺”的叙述与阐释》(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叙述和阐释》)和他的关于“文革文学”研究的相关文字的发表,具有了开拓的意义,不夸张地说,

  • 标签: 叙述 “文革文学” 阐释 文艺 “五四” 夸张
  • 简介:东北的小小说创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譬如曾写出《立正》的老作家许行,就是小小说的一面旗帜。还有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曾产生很大影响。九十年代以后,东北出现了于德北、袁炳发等中坚力量,《杭州路10号》《三笑》等被各种精华本选了又选,《一把炒米》《身后的人》等也多年为读者津津乐道。陈力娇的《不朽的情人》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田洪波的《小上海1972》,安石榴的《大鱼》都非常经典,奠定了在新一代小小说作家中的领先地位。

  • 标签: 还原 乡情 小说作家 小说创作 《立正》 九十年代
  • 简介:<正>面对张炜的《九月寓言》,我们或许会惊讶和惶惑。惊讶在于这部作品与《古船》相比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语言的凝炼、诗意化以及对生活本真状态的还原取代了对社会事件直接的是非善恶判断,浓郁的民间情调稀释了强烈的理性观念,这并不是说缺少理性思考,而是理性浸入生活的本真状态中,呈现出浑厚、清新的艺术境界,这无疑是一部内涵相当丰富的力作。惶惑也正在于此,面对乡村的本真世界,我们似乎从每一个明晰的角度去阐释这部作品都会有所遗落。整部作品宛如一曲完整的乡村音乐:劳作、喘息、责骂、嬉笑

  • 标签: 寓言 理性思考 张炜 乡村生活 作品 生活本真
  • 简介:王琼华的一组系列微型小说《裕后街风情》(6篇)写活了湘南"裕后街"上6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乡镇人物—黄半子、一汤陈、光头剃、蛋婆、刘三步、担水的—你光是从6个乡镇人物的名字上就可以悟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谋生本领和绝招;在这些谋生的本领和绝招中又生动有力地凸现了被全民族、全社会看重的。

  • 标签: 人物 王琼 美德 还原 想象 中国社会
  • 简介:出于对以往土改小说歪曲历史真实的不满,尤凤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觉意识,通过表现历史运动中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爱与死亡之间复杂关系的描写,去介入历史,还原历史,实现了对既有土改小说叙事模式的超越。

  • 标签: 土改小说 历史观 尤凤伟 中国 文学评论
  • 简介: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尽管批判了精神分析学家们所认为的:“关于人的最重要的真理在于他同自己身体的关系,以及在群体中同伙伴们身体的关系。”但她还是觉得弗洛伊德的“人体结构即命运”与梅洛·庞蒂的“身体即普遍性”之类的观点有不可否定的价值。这正是因为在身体方面,我们的动作是十分单纯的。我们的躯体知道如伺编织生活这篇文章,知道如何应付困境,如何保持平衡,如何繁衍,如何呼吸,也许还有如何杀戮。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系列身体的适应,或者说一系列忘却的教育。

  • 标签: 欧阳子 李昂 小说 倾向 杀戮 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