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1谈论重庆的画家,黄桷坪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地方。就像“北漂”一样,对于艺术的追求者,这里早就存在着一群人被称为“黄漂”的人。蛰伏在黄桷坪的艺术家难以计数,他们的身影也在这个像万花筒一样的世界隐现变幻。

  • 标签: 重庆 创作 喝酒 成都 艺术家 万花筒
  • 简介:<正>滕云在《文学:民族意识与自我意识之价值浮沉》(《天津文学》90年6期)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东邻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一位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了“脱亚入”的理论,二次大战后这种理论转为“脱亚入美”。但是日本毕竟没有“脱亚入”也没有“脱亚入美”,没有导致“东洋的消失”,这是种种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我国某些理论“精英”的民族文化反思,其实也是一种“脱亚入

  • 标签: 民族意识 民族性 脱亚入欧 自我意识 文化反思 明治维新
  • 简介:老人都说:一片树叶里蕴藏着一个季节的秘密.大山深处的浓艳,是源自何方的火种?这般撼人心魄的色彩,怎就悄然静默了经年?我一直幻想做一片秋天的树叶,站在季节的高处,弹拨一曲清丽.那是多美的一个梦啊!记忆像秋天的河水,清澈得唯留下游动的小鱼和河底光洁的卵石.

  • 标签:
  • 简介:“理论”与“实践”的古典模式(理论的优先性)在现代发生了颠倒,“实践”逐渐压倒“理论”成为决定性的建构力量,被塑造为优先、压倒性的主题。古典模式到现代模式的“突转”发生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朱光潜建议将其翻译为“关键在于改变世界”,[1]顺着这条“实践之路”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在将理论实践化的方向上重新思考了文学问题,

  • 标签: 文学实践 “终结” 阿尔都塞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主义者 古典模式
  • 简介:禁不住大美西藏、雪域高原的诱惑,我于去年秋天践行了一次西藏之旅,参观游览了举世闻名的布达宫,所见所闻给我以极大的享受.没去拉萨之前,总认为布达宫是建在大山的半山腰上.然而真正到了拉萨一看,才知道它是建在一个独立突兀的小山包上,四周坦平,街道环绕,布达宫下面还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宫殿南面是宽阔的布达宫广场.

  • 标签: 布达拉宫 雪域高原 西藏 拉萨
  • 简介:4—5月,由黄纪苏、张广天等同志编导的史诗剧《切·格瓦》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观众达一万多人次,每场平均上座率达120%。观众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将军、老领导,更有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高中生。《切》剧高扬革命理想主义旗帜,引起各种观点和立场的人们的不同反响和评说。本刊特发表两篇文章,以表达我们对该剧的深切关注。

  • 标签: 观众 北京人艺 小剧场 编导 史诗剧 革命理想
  • 简介:由于话剧《切·格瓦》的上演,据说北京正在兴起不大不小的格瓦热。那些吃着麦当劳、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穿着彪马、耐克、阿迪达斯的新人类们,正为格瓦当年的壮举感动不已。有人从剧中看出了英雄主义,有人看出了理想主义,有人看出了“酷”,而有人不过是看中了格瓦的发型和装束而已。

  • 标签: 《旁观格瓦拉热》 中国 当代 杂文 朱铁志
  • 简介:  1巴什通过诗学的管道,企图恢复想象与感知的联姻,即想象先于感知而存在.他提出了梦想的形而上学:我梦想,故世界通过我的梦想而存在.而在他臆造的火阵里,世界的确在他举起的火焰里得到了溶化和再铸.火打开的纯净区域,火的极限,无论是在火苗的顶端,还是火的心脏地带,火的容颜流淌着水意的颤动.于是,火成为首鼠两端的守望,物质/精神,实在/虚在,火在转身成为精神的造像时,火没有忘记自己搁在烧造之外的身体.……

  • 标签: 加斯东巴什拉 巴什拉火 阅读加斯东
  • 简介:出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最蓝的眼睛》是当代富有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读者通过阅读该小说体验到了美国黑人在种族主义的严重影响下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过着被边缘化的心酸的生活,并且遭受着内心痛苦的折磨。正是十分顽固的种族歧视、黑人传统文化的丢失、冷漠的家庭亲情以及个人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主人公黑人女孩佩科的悲剧。通过对佩科的悲剧的分析,读者们能看到:只有黑人们重新拾起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重新建立起民族的自信心,才能使自己不会迷失在主流社会之中。

  • 标签: 《最蓝的眼睛》 托尼·莫里森 佩科拉 悲剧 种族歧视 自我迷失
  • 简介:吉尔·德勒兹和阿兰·巴迪都是法国电影哲学家中的翘楚。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出发,两位思想家都建构了一套独特的电影理论,并将其延伸到对具体电影作品的解读中。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虚假的运动》就是两人电影作品解读中的一个交汇点,通过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解读之间的比较,我们不仅能够对德勒兹和巴迪的电影理论分别取得深入理解,同时也能够初步把握两种电影理论以至哲学理论之间的同与异。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也会得到彰显。

  • 标签: 时间—影像 动作—影像 事件 理念 电影哲学
  • 简介:巴黎第三大学教授皮埃尔·索尔兰在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安德烈·戈德罗《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一著作序时写道:“叙事是根据接受者而建立的一种安排……词语和句法提供多种多样的表达能力,能够描述一些情景或一些情感,文学的艺术就在于操作词语和句法,使一个故事情节引人人胜,仅仅陈列基本素材,故事情节可能流于一般。”

  • 标签: 《教父》 叙事 三部曲 科波拉 大学教授 故事情节
  • 简介:本文对莎士比亚的第五大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中的异域想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剧作展示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简单化想象,在此过程中。安东尼恰恰是最为鄙夷“埃及性”的罗马人;莎士比亚虽受时代影响。对罗马/埃及这种二元两分思维模式有所陷入.但又对固化的异域想象进行了调侃与讽刺:剧作最终呈现了罗马人对他者文化有限的认可与接受,但这种认可与接受仍然是在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模式下展开的。莎士比亚在剧中就异域想象这个议题的三重描写,充分显示了他在英国海外扩张开端年代所受到的时代影响,及其自身敏锐的文化洞察力。

  • 标签: 莎士比亚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异域想象 文化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