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阐述在日汉语的否定表现中。形式否定意义否定并不总是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在日汉语中的体现也不尽相同。确切地为否定表现下个定义很不容易。笔者认为在考察否定表现时,必须从结构形式、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入手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否定表现的特征。中日两国的语言学家们对于否定表现论述的最

  • 标签: 日语学习 反问句 李铁根 双重否定句 中国文法要略 深层结构
  • 简介:日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音读汉字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字形上汉语相同或相近,一般称之为汉日同形词。汉字和汉字词的存在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渊远流长。在某些方面或一定强度上便于语言的沟通。然而,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里,汉日同形词中有不少在语义、语法功能、使用范围等方面呈现出差异。语义方面主要有基本

  • 标签: 同形词 汉语 日语 文化内涵
  • 简介:人の为になることを(他人有益的事)片桐更纱作苏讯江译阎王爷就在我面前。我大概是死了。阎王爷表情严肃地瞅着生死簿。“你待在地狱里吧.”“唉……,那。我没做任何坏事。为什么要待在地狱里,您再仔细查查。”“不过……”阎王爷一边捋着大胡子一边翻看生死簿。“...

  • 标签: 阎王爷 人寿保险金 精神痛苦 天堂之门 社会义务 孩子们
  • 简介:国家形象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刚刚兴起,但在传播领域和国际关系领域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尝试在语言学领域对国家形象进行理论建构,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俄罗斯媒体关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40余篇报道和评论进行分析,进而描述俄罗斯媒体在该主题下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在中俄战略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本研究能够深入理解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对中国自身构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响应程度,同时能够对语言学领域的国家形象研究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 标签: 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战略:俄罗斯
  • 简介:本文结合野角幸子等学者的论述,提取大阪市住宅名称中外来语使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日本社会外来语使用过多与日本文化的西方崇拜及虚荣心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外来语 日本文化 西方崇拜 虚荣心 日语
  • 简介: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读本小说《樱姬全传曙草纸》借鉴了中国清代小说《金云翘传》。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将两部作品中对应的爱情故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出《曙草纸》中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男女主角初次见面的叙事视角、花园的关键作用、叙事结构、命定论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才子佳人小说色彩,得出了《曙草纸》借鉴了《金云翘传》中才子佳人故事的叙事方法的结论。

  • 标签: 樱姬全传曙草纸 金云翘传 才子佳人
  • 简介:本文首先从广义的"语态"范畴的角度分析了日语对偶自他动词中"有对自动词"无标记具有"被动"语义的问题(例,「町が空襲で焼けた」)。通过考察"有对自动词"无标记派生"被动"语义的过程,说明了日语动词词汇"语态"范畴语义相关性的重要特征。并基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理论,探讨了日语"语态"现象以因果关系为动因,从原型的单一事件向边缘的复合事件扩展的机制,揭示了日语的"语态"是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述认知突显的语法范畴。

  • 标签: 语态 有对自动词 因果关系 事件结构 认知突显
  • 简介:1.终助词、语气词和语气我们平常说话所用的句子,一般都有命题(proposition)和语气(modality)两个侧面。所谓语气是指说话人「心理态度」的表明。语气表现是指有关语气在语言中的表达形式。就日语和汉语来讲,大体上句尾存在着相类似的一些语气表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终助词」和「语气词」。它们在

  • 标签: 语气词 终助词 询问句 日语 现代汉语 句法功能
  • 简介:《安吾新日本地理》乃日本"无赖派"作家坂口安吾战后的创新之作。该系列随笔从微观地理角度细察日本山川里巷的纹理,从宏观角度反思其间的历史掌故。从微观到宏观,从地理到历史——坂口安吾借用"地理(著名的景观符号)",通过以点带面的随笔叙述方式,来解构其间负载的日本既定"历史(记纪神话)",从而在"文学""地理""历史"之间觅得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

  • 标签: 文学 地理 历史 景观 文体
  • 简介:本文基于类型学的新标记理论,试考察日语助词“を”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用法。从历时角度看,“を”经历了有标记到无标记的演变;从共时角度看,“を”处于有标记和无标记用法共存的状态。本文还将其汉语的“把”进行比较,并探讨这些跨语言的标记现象和蕴涵共性之间的关系。

  • 标签: “を”“把”标记理论 蕴涵共性
  • 简介:本文以“ぽぅがいい”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语料库例句的分析,对日语情态形式“ぽぅがいい”的意义功能、典型意义、情态类型、意义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ぽぅがいい”是表达道义情态、行为情态和能动情态的情态形式,情态所属范畴类型为三类。除“ぽぅがいい”之外,日语评价性情态均有跨越多个情态类型的情况,日语的情态形式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单义”,有必要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日语的评价性情态的用法进行分类和研究。

  • 标签: ぽぅがいい 情态 类型学范畴 单义
  • 简介:本文对ACTFL-OPI测试及ACTFL-OPI在日本日语教育界口语测试、二语习得研究、构建日语学习者口语分级语料库、日常教学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及说明。本文认为通过引进ACTFLOPI测试,借鉴学习ACTFL-OPI在日本日语教育界的应用情况必将推动中国日语教育界日语口语测试的开发、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中国日语学习者口语分级语料库的构建以及日语教学的改善,最终将会促进中国日语学习者口语水平的大幅提高。

  • 标签: ACTFL-OPI 口语水平 二语习得 语料库 日语教学
  • 简介:本文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分析了ECFA对韩国向中国大陆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商品结构相似,石油化工、钢铁、汽车等韩国对中国大陆出口的优势行业虽然会受到冲击但是影响不大;相比之下,服务贸易受到的负面影响加大。本文从紧密关注ECFA的发展动态、构筑韩企和台企共赢的合作模式、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引领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推动中韩FTA建设等方面提出韩国应对ECFA的途径和对策。

  • 标签: ECFA 韩国 中国大陆 出口贸易 影响
  • 简介:本文分析了陈建明先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模式初探——以汉语程度副词"更"和日语程度副词"もっと"的分析为例》一文存在的缺陷:立论有失严谨;对比分析不深入;对比分析使用的语料库的文体不一致;推理不正确。针对文章的缺陷,本文利用有效的语料对汉日程度副词再次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误用分析,并提出今后双向二语习得研究的课题。

  • 标签: 程度副词 对比研究 双向习得研究
  • 简介:概念整合理论由认知映现理论发展而来,语法整合是通过输入空间的选择性投射形成整合结构,整合结构可能具有输入空间中不具备的结构。在日语中,认识情态多作为结句出现在句末,但因为其语义强调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和判断,认识情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介入名词性从句。在认识情态名词性从句中的整合过程中,有些情态的原有语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成为认识情态名词性从句的整合特征。

  • 标签: 概念整合 整合特征 认识情态 名词性从句
  • 简介:檄文是一种独具特色和研究内涵但受到关注不多的文学体裁,作为外国文学中的一个构成要素,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文学特点上对其进行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云井龙雄是日本近代一个颇具特点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其所作檄文《讨萨檄》具有深远的文学和思想意义。本文评述云井龙雄的生平及政治思想、重点探究其上述作品的文学特色和蕴含的政治主张,论述其思想内容对后世的影响,也为观察和理解日本近代史的复杂多样性提供一个别样的视角。

  • 标签: 檄文 云井龙雄 文学特色 思想内容
  • 简介: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王国维一生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希望从形而上来丰满中国的学术,从认识论的高度来促进中西之间的学术交流。本文主要以《辨学》这部译作为个案,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剖析其译名和译文的特点,即以日译语的吸收为译名的手段、以"操纵"和"改写"为译文的策略。王国维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以其深厚的哲学研究为基础,对王国维的哲学翻译进行研究,对当今的文化、历史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辨学》 哲学翻译 意识形态 王国维1
  • 简介:唐科举进士科考由尚书省礼部掌管,故称“省试”。进士科试帖诗,由此又称为“省试诗”。唐科举以诗赋取士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日本古代在八世纪中后期,其国学机构大学寮开始通过考试选拔文章生,史称“文章生试”。进入九世纪后,文章生试改由式部省负责,亦名“省试”。平安朝的文章生试不论在命名还是考试的形式内容上,均与唐进士科颇为相似。本文对唐进士科考平安朝文章生试展开比较,进而剖析了唐初平安朝前期省试诗的异同。

  • 标签: 文章生试 进士科考 省试诗 近体诗 声律
  • 简介:日语词汇中含有大量的佛教词语,既有经汉语翻译佛典之后传入日本的,也有自身创造出来的,在现代日语词汇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本文从佛教词汇对中日两国文字的影响入手,对"盂兰盆"一词的文化渊源及其词义的内涵外延进行了考察,旨在探索佛教词汇在日本的流布、吸收、衍变及其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揭示出隐藏在文化受容衍变背后的语言文化的相互关系。

  • 标签: 佛教 日语词汇 盂兰盆 内涵与外延
  • 简介:在翻译研究中,特别是在以译文研究为中心的"译文学"的研究中,"译本老化"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象,同时也是"译文学"建构中值得阐述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此而言,1931年出版的张我军译夏目漱石著《文学论》是一个可供解剖分析的典型文本。张译存在着不少误译甚至漏译,但最主要的还是由缺乏"翻译度"的"机械迻译"方法所造成的诸多"缺陷翻译",加上语言本身的发展变迁,致使许多表述表达已经今天高度成熟的现代汉语有了相当距离,今人读之会觉得滞涩不畅,恍如隔代,这就是该译本老化的表征。对张我军译文与日文原文加以比照,并与新译文加以对比分析,可以了解误译尤其是缺陷翻译的形成机理,见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著作翻译的发展演变以及现代汉语理论语言的艰辛的形成过程。

  • 标签: 翻译度 缺陷翻译 译文老化 文学论 夏目漱石 张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