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塑造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孤独和异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文试以《乔迁》为例,分析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

  • 标签: 马丁·瓦尔泽 《乔迁》 现代性
  • 简介:本文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卡夫卡小说《诉讼》中特殊的“法”与“法院”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主人公约瑟夫·K身上体现出的罪感、耻感的来源、生成、衍生、影响,借以观照小说中“罪”与“耻”之间的交互关系。

  • 标签: 客体化 劣等感 自我审视
  • 简介:德国作家E.T.A.霍夫曼以一种独特的黑暗美学,对教育、想象、虚构、魔鬼、机械等19世纪初的一些核心思考命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维度。在来自内心的黑暗冲动、想象和现实的暧昧不明、身体和机器的彼此填补中,呈现出的是19世纪初的人的心理图景。这种图景已经不再沉浸在古典主义的完美理想中,而是为未来的断裂和延异敞开了门户。

  • 标签: 恶的美学 教育 想象 机器
  • 简介: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

  • 标签: 托马斯·伯恩哈德 空间象征 精神 矛盾性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的小说《迷惘》诞生于二战前夕,作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怪诞的群体像,令人费解。本文以作者战后形成系统的群众和权力理论为基础,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作品里普通群众如何转化为攻击性群众,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群众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从而揭示作者对时代危机和隐藏在荒诞背后残忍现实的敏锐感知,进而印证作品的时代预见性。

  • 标签: 群众 权力 对时代的隐射和预言
  • 简介:本文着重介绍了新生代女作家英卡·帕莱及其处女作《女拳师》,小说讲述了女主角赫尔曲折的生活经历。作者在小说中用一种尖刻、明了、能抓住读者心理和生动的语言、以一种无奈的眼光描写了过去和今天都身受重负的大都市柏林,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成功地借助语言写出了“痛苦的诗意”。

  • 标签: 英卡·帕莱 《女拳师》 小说 语言 人文精神
  • 简介:对纳粹时期的意识形态及其后果进行反思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许多叙事作品的主题.本文试图概括性地介绍并评论作家最新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特点.格拉斯通过描述一个德国中学生开枪打死一个假称犹太人的网友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折射出德国当今社会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即德国人面对耻辱的二战历史采取的冷漠或者狂热态度都是德国新生代中极端右翼分子增加的原因.

  • 标签: 纳粹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 排犹思想 种族主义 极端右翼分子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