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蕴涵”(Implication)是逻辑学的术语。指复合判断里前后两个判断之间存在着的一种条件关系:只有当前一个判断真而后一个判断假时整个复合判断才假。它的表现形式是:“如果……则……”。转换生成语法学家把它用来分析句义,用在“隐含”的意义上。例如:(1)猫在席子上。隐含着“席子在猫下面”的意思。(2)他现在进步了。隐含着“他过去落后(或表现不好)”之类的意思。根据上面的用例,我们可以极为简略地说:“蕴涵”就是一个句子里隐含着密切相关的,可以意会的伴随意思。根据我们的研究,不仅句义有蕴涵,词义也有蕴涵。例如:(3)陪同它的词义是:“陪伴着一同(进行某一活动)”(《现代汉语词典》)这个词义的蕴涵有:陪者(次)、被陪者(主);主的身分跟次的身分相当或比次高,礼宾除外。
简介:梁实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旅居海外十几年的梁实秋回到台北,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请他吃饭。梁先生是有名的“早起早睡的人”,他每天晚上8点钟上床睡觉,凌晨4点起床写作。偏偏那些朋友都是“夜猫子”,每天请他晚上12点吃宵夜。梁实秋吃了几回,受不了了,于是想了个法子。他对朋友们宣布:“谁请我吃宵夜,我就回请他吃早点。”那些朋友听了,再也不敢叫他吃宵夜了。福克纳福克纳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了使自己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写作,他从不喜欢与人应酬周旋;对采访者,除了与创作有关的外,他一个也不接待;他也不参加任何名目的会议和宴请。有一年,肯尼迪总统在白宫宴请全美著名艺术家。福克纳接到请
简介: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表现。通常文学作品之外,尤其是在口语中,语言通常只需要完成交际功能,即用语言表述清楚想要传达的意思。而文学作品之所以是艺术作品、美的产物,是因为它的全部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互为必要的环节,互为联系,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才能体会作品含义。而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修辞手法是必需的。以下即以短篇小说《人性的风》(《Человеческийветер》)为例,对其进行整体修辞分析。
简介:<正>“多”和“来”都能用来表示概数,前者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大,后者表示接近于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虽然“多”和“来”有共同的义域,但它们分布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即不是完全对应的。例如,我们可以说“三十多斤”“三十来斤”,但是我们可以说“一斤多苹果”,而不能说“一斤来苹果”。搞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多”,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来”,不仅有利于认识汉语的语法现象,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工作。关于“多”和“来”的分布情况,吕叔湘先生早在1957年就撰文作了专门研究,以后,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刘月华先生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也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其中吕叔湘先生的论述最为详细。吕先生在《数量词后的来、多、半》一文中,把“多”和“来”的分布情况归纳为以下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