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产业关联网络的演变是产业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利用该市12个年度的投入产出表构造产业关联网络模型,展示产业关联网络的演变格局,进而计算和比较产业关联网络模型拓扑特征的变化.通过计算与比较发现:产业关联网络的整体布局演变呈现稀疏化特征,网络的平均度和平均路径长度呈现"W"形变化,聚类系数演变显示出"M"形变化过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地区经济总量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程度负向影响网络中节点连接强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对产业关联网络节点距离产生负向影响.地区经济外向型水平提升使得北京产业关联网络中的环向连接数量降低,导致网络连接的稀疏化问题.针对以上结论,最后给出有关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简介:文化产业已上升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及其经济影响力研究,对于制定政策措施,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绝大部分都只是分析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并没有分析文化产业在最初投入和最终使用中的构成情况,也没有进行动态比较研究,而且在文化产业的具体外延界定方面也存在着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品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以广东省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为例,分别研究了广东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最终使用和增加值的构成,以及文化产业对广东省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同时考虑2002年到2007年的动态变化,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广东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广东文化品制造业呈现出"高影响力、低感应度"的终端型产业特征,文化服务业则呈现出"低影响力、低感应度"的最终需求导向型特征。
简介:能效悖论,指的是消费者的实际能效投资水平低于最优能效投资水平。非理性行为是否会导致能效悖论?行为经济学为回答这一问题和研究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的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研究证实了三种效应的存在,即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时,其隐含贴现率随贴现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随贴现金额的增加而下降,且损失框架下的贴现率比收益框架下的贴现率低。针对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所导致的能效悖论,通过制定产品的能效标准,在能效标识上标注产品生命周期内总的能耗成本,以及采取损失框架提供产品节能属性的相关信息等措施,可以促进消费者更多地选择节能产品。
简介: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背景下,不同层级的政治关联会对企业经营环境和生产要素获取等方面施加不同影响,结合政治关联的层级特性,以2009-2013年沪深A股530家上市公司中的民营企业为样本,深入探讨民营企业的地方政治关联和中央政治关联对企业行业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的影响,以及市场化程度对其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行业多元化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地方政治关联和中央政治关联对企业行业多元化的影响都显著为负;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地域多元化的影响为正向但不显著,其中地方政治关联对企业地域多元化的影响显著为负,中央政治关联对企业地域多元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市场化程度对中央政治关联和民营企业行业多元化的负向关系有增强调节作用;市场化程度对总的政治关联和民营企业地域多元化的负向关系有减弱调节作用。
简介:本文利用1997、2002以及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考察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关联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和价格波动导致我国产业关联特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消除具体影响之后,得到以下结论:(1)价格波动导致能源类产业和第三产业感应度系数普遍下降,工业部门感应度系数有所提升,进口比例较高的行业感应度系数出现下降;(2)高技术行业影响力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建筑业影响力系数上升到国民经济的前列;(3)1997到2007十年来,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整体的主导地位已经发生改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影响力逐年增加,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简介:贸易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对于提升主并企业海外投资的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以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到2017年发生的679起海外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截面回归模型分析了主并企业所在行业与目标企业所在国的贸易关联对主并企业海外并购股价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双方具有行业贸易关联对主并企业海外并购的股价反应有正向且显著的提升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主并企业为国有企业时更加显著。进一步使用DID双重差分法和Blinder-Oaxaca分解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影响,发现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的活跃度增加,行业贸易关联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股价反应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简介: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中,该方法在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可以考察产业的内生增长情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大于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这在制造业部门表现尤为明显,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其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同样不容忽视;第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高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与生产性服务业强有力地支持了制造业发展不无关系,相反,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不太明显;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来看,内生增长效应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趋于上升,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仍有待改善。关联效应方面,应注重增强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溢出能力;第四,制造业分部门中,内生效应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橡胶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以及绝大多数技术密集型产业。除纺织业、橡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行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拉动力。
简介:本文对货币当局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内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多重门限效应检验,发现货币当局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名义利率调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偏好。其中,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货币当局的名义利率调整具有规避通货膨胀偏好,而当经济处于紧缩期时,其政策操作则会向产出缺口倾斜。随后,为进一步识别货币政策规则在典型经济波动阶段内的动态演变路径,本文采用LT-TVP-VAR模型对新凯恩斯理性预期框架下的时变系数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再估计,结果发现:货币当局根据经济周期更迭进行的政策规则调整具有明显的渐变性特征,而这种微调手段难以被公众察觉,因此不会对公众预期和货币当局的信誉产生系统性影响。这使得货币当局能够在确保其政策公信力的情况下对经济行为的变化做出有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