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铁死亡基因(FRGs)和肝癌预后的关系,构建FRGs的肝癌预后评估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及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数据库下载肝癌的转录组及临床数据,应用R和Per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TCGA肝癌数据集中,采用Wilcoxon检验获取肝癌和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FRGs,单因素Cox回归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分析挑选与生存相关的基因并构建肝癌预后模型。根据模型评分将患者分为高低评分两组,Wilcoxon检验获取两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同时进行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探究预后差异的可能机制。在ICGC肝癌数据集中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生存数据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独立t检验比较高低评分组间的免疫细胞浸润。结果对比肝癌和癌旁组织,从292个FRGs中,筛选8个(AURKA、LOX、FOXM1、G6PD、MAPT、SLC7A11、NQO1和STMN1)与肝癌患者总生存时间(OS)显著相关,基于此构建了肝癌预后评估模型。高评分组患者OS明显短于低评分组患者(3.148年比5.838年,χ2=15.307,P<0.01),且模型[风险比(HR)=3.02,95%可信区间(CI):2.15~4.23,P<0.05]能独立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级及分期,预测肝癌患者的预后。模型预测患者1,2,3年生存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在测试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794,0.726,0.691和0.740,0.772,0.766。模型的高低评分组间DEGs的GO富集主要与免疫功能相关;KEGG分析主要富集于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ssGSEA分析提示高评分组高于低评分组的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有树突状细胞(DC,0.627比0.602,t=-4.522,P<0.01)、巨噬细胞(0.753比0.727,t=-4.944,P<0.01)、Th2细胞(0.537比0.506,t=-3.733,P<0.01),Treg细胞(0.777比0.766,t=-4.719,P<0.01),而高评分组低于低评分组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有NK细胞(0.510比0.544,t=4.121,P<0.01);在免疫功能中,高评分组的免疫检查点(0.656比0.641,t=-2.880,P<0.01)及HLA-Ⅰ类抗原(0.978比0.973,t=-4.382,P<0.01)高于低评分组。结论FRGs预后评估模型可独立预测肝癌患者预后,其可能机制是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铁死亡在阿霉素(ADR)诱导小鼠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中的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按完全随机设计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模型组采用眼球后静脉注射ADR建立小鼠FSGS,对照组于眼球后注射与ADR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第0周、第1周和第8周分别检测两组小鼠尿白蛋白/肌酐(ACR)。实验第8周末,处死小鼠,取肾组织,分别在多聚甲醛和戊二醛中固定,病理切片经PAS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试剂盒检测肾组织中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肾组织中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mRNA表达。结果第8周末,模型组小鼠ACR为(78.57±21.64)mg/mg,对照组小鼠ACR为(17.96±5.86)mg/mg,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肾组织PAS染色呈典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表现,提示造模成功。超微结构显示,模型组小鼠足细胞中线粒体萎缩,线粒体膜密度增加和膜破裂。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组织GSH浓度显著减少[(6.49±2.63)mmol/L比(3.92±1.86)mmol/L],MDA浓度显著增高[(35.69±5.28)mmol/L比(73.36±12.47)mmol/L],PTGS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34±1.61)比(5.94±3.51)],均P<0.001。结论ADR诱导小鼠FSGS过程中存在铁死亡现象,提示铁死亡可能参与FSGS的发生。
简介:摘要β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为α/β珠蛋白肽链比例严重失衡,多余的α珠蛋白链沉积形成包涵体,引发红细胞溶血、无效造血以及继发性多组织器官铁超载等。机体铁负荷过重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停滞、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加重其表型。近年来,随着机体铁代谢相关基因相继被发现,铁代谢在地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理逐渐被阐明。研究人员通过改变铁调素、转铁蛋白受体等铁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揭示了限制红细胞铁应用可改善β地贫无效造血和铁过载的症状,为治疗地贫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围绕铁代谢相关基因以及通路在β地贫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铁对慢性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15例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HFpEF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根据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将患者分为缺铁组和非缺铁组,缺铁组内分为绝对性和功能性缺铁组两个亚组。随访1年,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心衰)恶化再住院。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缺铁组和非缺铁组以及不同类型的缺铁亚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终点事件的风险预测因子,并对存活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估。结果215例HFpEF患者年龄为(67.9±7.9)岁,男性84例(39.1%),缺铁组117例(54.4%)。缺铁组的HFpEF患者年龄大、心率快,合并贫血和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比例高,血浆血红蛋白浓度和肾小球滤过率低(P均<0.05)。1年的随访期间,37例(17.2%)患者死亡,缺铁组28例(23.9%),非缺铁组9例(9.2%);70例(32.6%)患者因心衰再次住院,缺铁组49例(41.9%),非缺铁组21例(2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缺铁组HFpE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高于非缺铁组(分别为log rank P=0.005和0.002),但这两个终点事件在不同缺铁类型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log rank P=0.458和0.480)。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缺铁是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发生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分别为HR=2.402,95%CI 1.12~5.151,P=0.024;HR=1.995,95%CI 1.192~3.339,P=0.009)。随访结束后存活178例,其中缺铁组和非缺铁组均为89例(50.0%)。缺铁组的HFpEF患者6 min步行试验距离短[(356.0±98.3)m比(389.2±94.3)m,P=0.023],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评分低[(58.1±10.4)m比(61.5±11.6)m,P=0.039]。结论缺铁是慢性HFpEF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但这一影响与缺铁的类型无关。
简介:摘要含钛微合金钢焊接热影响区(HAZ)的组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性能,晶内针状铁素体(IAF)的产生可以极大的改善HAZ区域的韧性,为研究HZA中的IAF的形貌与产生条件,采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机对2.5℃/S冷速下的对HAZ的组织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并使用FactSage软件夹对夹杂物进行计算。结果表明IAF以微米级夹杂物为形核点,并以感生形核的方式生成更多的IAF。生成的铁素体为微米级并且相互连接,形成互锁。最适宜生成晶内针状铁素体的的奥氏体大小为185μm左右;钛微合金钢析出的简单夹杂物有Al2O3、TiN、C2S2Ti4、TiC。含钛夹杂物的析出优先级为TiN>C2S2Ti4>TiC。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前健康育龄妇女在妊娠中晚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及其与缺铁的关系,为临床在妊娠期中晚期更好地监测和控制血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孕前无贫血的健康孕妇共425例,按照孕期分为5组,分别为21~24周(90例)、25~28周(82例)、29~32周(77例)、33~36周(87例)、37~40周(89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FBG)、HbA1c、血常规(含RBC、HGB、MCV、MCH)、血清铁离子(Fe3+)和铁蛋白。用非配对t检验来评估各均值的差异;用单一的线性变量回归分析评估HbA1c与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孕周孕妇之间FBG、RBC及H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孕期增加,HbA1c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MCH、血清Fe3+及铁蛋白随孕周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A1c与RBC相关性不大(P>0.05),而与MCV、MCH、血清Fe3+及铁蛋白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HbA1c的升高与缺铁有关,此时HbA1c水平不能准确反映体内血糖水平,临床应予重视。
简介:摘要含钛微合金钢焊接热影响区(HAZ)的组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性能,晶内针状铁素体(IAF)的产生可以极大的改善HAZ区域的韧性,为研究HZA中的IAF的形貌与产生条件,采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机对2.5℃/S冷速下的对HAZ的组织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并使用FactSage软件夹对夹杂物进行计算。结果表明IAF以微米级夹杂物为形核点,并以感生形核的方式生成更多的IAF。生成的铁素体为微米级并且相互连接,形成互锁。最适宜生成晶内针状铁素体的的奥氏体大小为185μm左右;钛微合金钢析出的简单夹杂物有Al2O3、TiN、C2S2Ti4、TiC。含钛夹杂物的析出优先级为TiN>C2S2Ti4>TiC。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铁代谢相关指标在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41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60例为T2DM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47例为NPDR组,早期糖尿病肾病(EDN)患者34例为EDN组。检测3组患者血清铁、铁蛋白以及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清铁与NPDR和EDN发生的关系。结果NPDR组[(16.22±5.06) μmol/L]和EDN组[(15.71±4.15) μmol/L]血清铁水平显著低于T2DM组[(18.38±5.91) μmol/L]。NPDR组和EDN组与T2DM组相比,病程、甘油三酯、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高血压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是NPDR和EDN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925,95% CI:0.857~0.998,P<0.05;OR=0.899,95% CI:0.818~0.988,P<0.05),血肌酐和病程是NPDR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93,95% CI:1.027~1.160,P<0.05;OR=1.044,95% CI:1.014~1.075,P<0.05)。结论血清铁是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据报道,长期营养不良的西孟加拉邦桑塔尔儿童存在低认知得分和低血清铁情况。该文研究血清铁水平与非语言性认知发展的关系。方法在2007~2008年间,从西孟加拉邦普鲁里利区随机抽取170例5~12岁儿童(52.9%男孩),并评估他们的铁水平,包括:血红蛋白浓度、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用瑞文彩色型推理测验(CPM)来评估非语言性认知发展水平。结果27例智力缺陷儿童和32例低于平均智商儿童的血红蛋白浓度、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显著低于65例平均智商儿童(P<0.05)。很多智力缺陷的男孩(占55.6%)和女孩(占41.7%)都出现了第Ⅲ阶段的铁缺乏。Ⅱ阶段和Ⅲ阶段铁缺乏儿童的认知得分显著低于智商正常儿童(P<0.05)。结论铁缺乏阶段与非言语性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血清铁蛋白可以作为预测非言语性认知发展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早期体内铁代谢水平是否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和巨大儿有关。方法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建档产检的378例孕早期孕妇,首次产检时(孕12周内)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及铁代谢指标如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铁饱和度、转铁蛋白饱和度等,随访并收集GDM和巨大儿的发生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体内铁代谢水平与GDM和巨大儿的关系。结果本研究GDM发生率为16.9%,孕早期贫血发生率为2.4%,铁缺乏发生率为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产次等变量后,铁饱和度>50% (OR=0.238,95%CI:0.068~0.831)、转铁蛋白饱和度>50% (OR=0.08,95%CI:0.010~0.677)为GDM的保护因素;铁饱和度25%~50% (OR=0.361,95%CI:0.143~0.908);转铁蛋白饱和度25%~50% (OR=0.383,95%CI:0.165~0.891);铁蛋白>30 ng/ml (OR=0.418,95%CI:0.186~0.939)为巨大儿的保护因素。结论孕早期的铁代谢水平可能与GDM和巨大儿的发生相关,有必要在孕早期对孕妇进行铁营养状态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诸暨市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躯体疲乏、情感疲乏、认知疲乏、癌症疲乏量表(CFS)总分分别为(7.18±1.67)分、(5.40±1.13)分、(4.04±1.23)分、(16.76±2.3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2±1.12)分、(8.74±1.24)分、(5.93±1.37)分、(21.85±2.87)分(t=6.340、13.793、7.112、9.572,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乳腺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FACT-B)总分分别为(18.68±2.44)分、(22.58±2.41)分、(19.84±1.83)分、(23.65±1.64)分、(28.75±2.25)分、(113.56±5.6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31±2.17)分、(20.69±2.57)分、(15.27±1.62)分、(18.47±1.39)分、(23.31±2.84)分、(95.11±5.01)分(t=5.029、3.717、12.955、16.694、10.402、16.894,均P<0.05);观察组合理饮食、按时用药、功能锻炼、定期复诊完全依从率分别为97.92%、95.83%、91.67%、100.00%,均高于对照组的81.25%、79.17%、72.92%、85.42%(χ2=7.144、6.095、5.790、7.551,均P<0.05)。结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铁死亡对糖尿病(DM)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HIRI组、DM组、DM+HIRI组。通过连续4周喂养高脂高糖饲料复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DM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部分肝血流阻断法建立HIRI损伤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胰岛素、肝功能及血脂代谢指标,化学发光法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脂氧合酶-1(LOX-1)含量,HE染色法评估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细胞铁死亡相关蛋白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DM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肝脏PUFA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提示DM组大鼠肝细胞呈脂肪变性,DM+HIRI组大鼠肝细胞广泛气球样变及坏死。与HIRI组相比,DM+HIRI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5.87±0.76)比(1.34±0.2)mmol/L]、甘油三酯[(2.93±0.47)比(0.71±0.34)m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39.5±40.09)比(155.17±18.53)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25.50±37.52)比(102.39±22.68)U/L]、PUFA[(21.58±3.01)比(8.12±0.94)mg/g]、LOX-1[(200.81±26.03)比(73.34±10.66)U/mg]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RI组相比,DM+HIRI组ACSL4蛋白表达上调[(0.46±0.06)比(1.02±0.11)],GPX4蛋白表达下调[(0.43±0.07)比(0.14±0.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大鼠对HIRI的耐受性明显降低,其机制可能与肝细胞脂质代谢异常及铁死亡有关。
简介:摘要在获得Bone杂志的授权后,本文对该刊发表于2019年2月的文章[Wu J, Wang A, Wang X, et al. Rapamycin improves bone mass in high-turnover osteoporosis with iron accumulation through positive effects on oste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Bone, 2019,121:16-28]进行中文编译。铁蓄积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骨形成和血管生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明确mTOR在铁蓄积相关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及雷帕霉素是否能通过靶向mTOR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构建野生型铁蓄积骨质疏松模型小鼠和转基因(Hepc-/-)铁蓄积骨质疏松模型小鼠,检测体内mTOR水平,体外利用枸橼酸铁铵(FAC)干预成骨细胞,观察mTOR变化,在动物水平采用雷帕霉素干预及在体外细胞水平转染mTOR特异性的siRNA,观察雷帕霉素对铁蓄积骨质疏松模型小鼠骨参数、骨形成和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型铁蓄积骨质疏松模型小鼠和Hepc-/-铁蓄积骨质疏松模型小鼠体内的mTOR水平均显著上升,上调的mTOR能够通过激活Cxcl9的表达和分泌,抑制骨组织中"骨形成与血管生成偶联" 。在动物水平采用雷帕霉素干预及在体外细胞水平转染mTOR特异性的siRNA可改善铁蓄积影响的骨形成及骨内血管的生成能力。在成骨细胞中铁蓄积可激活mTOR/STAT1/Cxcl9信号通路,这些结果提示mTOR在铁蓄积骨质疏松症中起关键作用,雷帕霉素能够有效靶向针对mTOR改善骨形成与骨内血管生成,提高伴铁蓄积骨质疏松小鼠的骨量。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进行病因分析,以便对该罕见病进行早期诊断和病因干预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的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病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分析其可能的病因,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最终共收集7例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岁(41~58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7例)、走路不稳(7例)及锥体束征(7例),其他包括头晕(6例)、大小便障碍(5例)、头痛(3 例)、复视(2例)、认知障碍(1例)等。头颅及脊髓磁共振检查发现7例患者均可见小脑、脑干、颈髓或颅颈交界周边T2低信号影,大多合并颈髓、胸髓甚至腰髓表面T2低信号影。其中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及T2*较常规T2序列低信号更明显。7例患者均有小脑萎缩。可能的病因诊断为可疑外伤史(3例);影像学发现椎管内积液(3例),提示硬膜缺损,其中1例椎管内积液患者合并骶管内占位;7例患者均伴有可能导致硬膜缺损的脊椎退变。预后随访结果显示2例失访,其余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加重。结论经典的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为罕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展的听力下降、共济失调及双侧锥体束征三联征,需与神经系统变性病尤其脊髓小脑共济失调鉴别。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较为特异,T2*梯度回波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敏感度较高。各种病因导致的硬膜缺损为该病最常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