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在学科规模和学科建设上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作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在致力于打造规范化同质化重症医学诊疗体系的同时,需构建和完善重症医学"预警—救治—长期预后"的大学科体系,以推进和完善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 标签: 重症医学 预警 救治 预后 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儿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儿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儿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儿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儿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儿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儿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儿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新生儿骨折的可行性及新生儿骨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的30例骨折患儿的住院病因、骨折诊断的超声表现。同时比较超声与X射线检查诊断骨折的情况。结果30例骨折患儿中,29例(96.7%)为产伤性骨折,1例为肋骨骨折,考虑为代谢性骨病;锁骨骨折28例(93.3%),肱骨骨折1例(3.3%),肋骨骨折1例(3.3%)。超声检查可发现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错位或成角等,恢复期可见骨痂形成。30例均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而X射线检查仅发现29例骨折(96.7%),1例锁骨骨折经X射线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超声诊断新生儿骨折准确可靠,其主要超声影像学特点为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形成、错位或成角等。

  • 标签: 骨折 产伤 超声检查 婴儿,新生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新生儿安全既是新生儿医学发展的目标,也是新生儿医学发展的保障。多层次、多手段并举提高新生儿安全是所有新生儿医学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 标签: 新生儿学 安全 期刊 发展
  • 作者: 邓冬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0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奉节县人民人民,重庆奉节404600
  • 简介:什么是新生儿脓包疮?新生儿脓包疮属于细菌感染引发的,常见的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溶血性链球菌,主要表现为皮肤上产生大疱,属于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常发于刚出生四到十天的婴儿,常见于早产儿以及营养不良的新生儿,属于新生儿期的常发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细菌能够经过皮肤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肺炎以及脑膜炎,家长应该予以重视。

  • 标签: 新生儿;脓疱疮;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刺激对健康新生儿生长指标和认知发展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0例健康新生儿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抚触组出生后第1天对新生儿采取抚触护理,每日2次,15 min/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新生儿进行哭闹情况、睡眠质量、吃奶量、情绪、体重以及认知行为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抚触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在吃奶量、头围、身长、体重、睡眠质量以及认知行为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新生儿采取抚触刺激能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对新生儿的各项生长指标和认知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能提高新生儿免疫力。

  • 标签: 抚触 新生儿 机体免疫力 认知
  • 简介:摘要在不同年、月的职业需求数据和不同的教育水平的中国学生通过相关系数判断预测精度,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求解职业需求与教育背景的线性部分,再由BP神经网络对非线性部分实现阴影匹配。其次,在职业需求数量序列标准化后,通过马氏链对相关系数权重进行排序,权衡职业需求程度。最后,利用基于ARIMA对非线性部分在当前情形下未来三年的就业需求进行预测。

  • 标签: BP 神经网络 马尔可夫链 系统聚类 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RIMA) 数据整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系统化工具,将医疗技术与照护质量所需知识、态度与技能进行培训,提升医疗人员职能。方法义乌市妇幼保健院于2018年开始运用导入训练质量系统(TTQS),并于2019年由受训员工于课后通过微信在线填写结构式满意度问卷,分析新到岗职工与在职职工对教育训练的满意度,共有170人完成问卷填答。以t检验比较课程满意度评分在2组间的差异,并以复回归分析检验影响整体课程满意度的因素。结果新到岗职工在课程满意度以及训练后能应用于实务工作满意度都较在职职工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另外,对影响整体课程满意度的因素分析也发现,教育程度(大学专科学历)是影响课程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就整体而言,不论新到岗职工还是在职职工,在课程满意度与实务应用中都具有一定的成效。结论新到岗职工借由TTQS的训练系统,能更有效的将培训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务工作中。而此,可以让新到岗职工迅速投入工作,缩短训练时程。

  • 标签: 训练质量系统 课程满意度 医院内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定量评估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ACL-M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3月至7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40例患者,术中取胫骨端外侧缘前交叉韧带组织送检,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ACL-MD组(19例)和正常组(21例)。膝关节术前行矢状面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T1 mapping、T2 mapping和T2*mapping扫描,分别测量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端T1、T2、T2*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ACL-MD组与正常组间弛豫时间的差异。绘制各参数ROC曲线并获得诊断ACL-MD的曲线下面积(AUC),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ACL-MD组前交叉韧带T1、T2、T2*值分别为(1 291.9±273.4)、(54.8±10.6)、(30.6±6.4)ms,正常组为(1 087.0±121.0)、(44.8±7.1)、(20.4±4.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3.473、5.658,P均<0.001)。T1、T2、T2*值诊断ACL-MD的AUC值分别为0.747、0.764、0.912,灵敏度分别为63.2%、63.2%、100%,特异度分别为100 %、95.2%、76.2%。T2*值的AUC大于T1、T2值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34、2.162,P=0.043、0.031)。结论MRI定量成像测量T1、T2、T2*值评估膝关节ACL-MD具有较高的效能,其中T2*值的AUC最大,诊断效能最高。

  • 标签: 膝关节 运动医学 前交叉韧带 磁共振成像 黏液样变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通人、运动员和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平地步行时的膝关节步态图特征,探讨可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潜在运动学指标。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招募在校大学生78名,包括39名普通大学生(普通人组)和39名大学生运动员(运动员组),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招募26例ACL损伤患者(患者组)。普通人组男20例,女19例;中位年龄为19(18,21)岁;运动员组男22例,女17例;中位年龄为19(18,20)岁;患者组男23例,女3例;中位年龄为20(19,20)岁。利用便携式膝关节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受试者在跑步机上以3 km/h速度行走时的膝关节步态图,比较3组受试者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内外旋角度、屈伸角度和胫骨相对股骨的前后、内外、上下位移等。结果3组受试者之间除性别外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受试者整个步态周期内(1%~100%)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承重反应期(9%~10%)的膝关节内外旋角度、支撑相和摆动相(1%~27%、29%~100%)的膝关节屈伸角度、承重反应期(1%~3%)和摆动相末期(96%~98%)的前后位移、支撑相中期(15%~19%)、末期(29%~33%、36%~43%)和摆动相(68%~94%)的上下位移、支撑相中期至摆动相中期(12%~82%)的内外位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人组、运动员组受试者的最大内外翻角度(-10.89°±4.55°、-12.20°±4.38°)显著大于患者组(-5.44°±3.72°),普通人组受试者支撑相中期内外位移[3.69(0.13,7.25) mm]显著大于运动员组、患者组受试者[-0.59(-6.65,5.24)、0.96(-1.54,3.89)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运动员的步态与普通大学生、ACL损伤患者的步态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内外翻角度和内外位移指标可作为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遴选指标。

  • 标签: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创伤和损伤 步态图 大学生 运动员
  • 简介:摘要后交叉韧带(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韧带,伤后常伴有严重的轴向和旋转不稳,严重的PCL损伤易合并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等其他组织损伤,常需行PCL重建术(PCLR)以恢复生理功能。然而相较于前交叉韧带重建,PCLR研究相对较少,不仅在解剖和力学方面存在许多争议,且术后有较高的失败率与更多的并发症。这与PCL胫骨止点解剖特点关系密切,本研究以PCL胫骨止点的解剖、力学及临床研究为切入点,以期为PCLR术者提供更多参考。

  • 标签: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 胫骨 稳定性 杀伤角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多维度交叉克氏针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我们采用多维度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患者20例,闭合骨折12例,开放性骨折8例,骨折均未累及第一腕掌关节面,术后2周开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3~16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1周,平均9.5周。拇指各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90%。结论应用多维度交叉克氏针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能提供初始稳定性,骨折固定相对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疗效可靠。

  • 标签: 掌骨 骨折 克氏针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韧带之一。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会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和功能。目前临床上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越来越流程化、正规化,但是病人的预后却经常有较大的差别。本文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股四头肌状态对康复的影响,以及肌肉萎缩的原因和恢复策略进行综述。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创伤和损伤 康复 四头肌 萎缩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因为前交叉韧带断裂而接受重建手术的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如何避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并发症的发生是运动医学领域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手术中移植物的获取、骨道钻取、移植物的固定等操作以及术后的恢复过程均可能出现并发症,而术后我们更多关注关节活动度、物理治疗的进程以及恢复运动能力的情况等。因此,正确认识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并发症,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不良事件的发生,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并发症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本体感觉的改变和脑结构重塑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纳入经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诊断证实的单纯右侧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且右利手男性患者18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活动水平相匹配的右利手健康男性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使用膝关节稳定度测试仪(Kneelax3,荷兰)、等速肌力测试系统(ISOmed2000,美国)、改良的星偏移平衡测试(mSEBT)、单腿跳距离(SHD)测试等设备和方法对受试的胫骨前移程度(APST)、主动关节位置觉(AART)、平衡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脑结构图像使用磁共振成像设备(3.0T)采集并使用SPM 8软件进行分析,并分析脑标准灰质体积变化与患者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APST、AART、mSEBT、SHD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左侧小脑脚1区部位标准灰质体积显著增大,右侧大脑的辅助运动区、顶上回、顶下缘角回、尾状核和海马旁回部位显著减小。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右侧辅助运动区、顶上回、顶下缘角回、尾状核的标准灰质体积变化与mSEBT得分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且脑结构发生了可塑性改变;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运动控制策略由皮质向皮质下运动控制策略转移;mSEBT可间接反映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脑结构的变化。

  • 标签: 断裂,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觉 标准灰质体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梅单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思南县人民医院,贵州思南565100
  • 简介:目的:研究新生儿抚触护理对于早期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接生的68例新生儿,并分为常规组(n=34)和研究组(n=34),常规组给予基础护理,研究组给予抚触护理。对两组新生儿身体发育情况、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新生儿身高为(62.05±1.76)cm、头围为(39.85±0.49)cm、体重为(5.70±1.53)kg,研究组新生儿身体发育情况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大动作评分为(106.01±5.48)、精细动作评分为(108.40±8.41)、语言评分为(98.20±7.85)、认知能力评分为(105.41±7.54)、个人社交评分为(104.26±7.50),研究组新生儿智力发育情况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给予抚触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儿早期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新生儿;抚触护理;早期新生儿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解剖学双语微对护理学专业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医学英语水平和知识表达技能等综合能力培养的影响。方法成立学习小组,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微制作。以2017级和2018级护理学专业医学生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试验组教学与学生自学中应用微。对比考试成绩和分析调查问卷,验证自制微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采用SPSS 20.0进行t检验。结果自制微53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期末理论及实验考试成绩均提升(P<0.05),其中学习小组成员成绩优秀率达31.25%(10/32);问卷结果显示试验组使用微课课堂教学满意度达90.24%(74/82),85.37%(70/82)的学生希望参与微制作,100.00%(40/40)的学习小组成员认为制作微带动了自主学习,82.50%(33/40)以上的学生表示知识表达得到有效锻炼,67.50%(27/40)的学生的医学英语从中获得提升。结论自制解剖学双语微是实现护理学专业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护理学 解剖学 微课 自主学习 综合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重症医学科实习护生实施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名重症医学科实习护生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名,对照组采用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干预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设计下的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统计并比较2组实习护生各项考核成绩情况、带教老师及患者对其评价情况、实习护生自我评价情况以及其在实习期间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情况。结果实习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相关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182、5.462、5.530,P<0.01)。2组护生的带教老师及患者对护生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989~8.790,P<0.01)。干预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9.52%(4/42),低于对照组的30.95%(13/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4.227,P<0.01)。结论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在重症医学科实习护生的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中,可以提高实习效果以及提高带教老师以及患者对实习护生的满意度、实习护生自我满意度,同时可降低实习护生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重症医学科 实习护生 理论与实践 交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