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简介:佛教临终关怀的生命思想,乃立基于个人生命的“广度”,由佛教信仰的角度切入,对个人整体生命的“深度”作身、心、灵全面的关怀,同时对社会提供应有的照应。本文指出佛教临终关怀应该具备三大特质:其一,关怀的方式:透过深度心灵对话、协助接受死亡、缓解临终恐惧、开展内在佛性力量,不断趋向证悟菩提;其二,关怀的范畴:始于发病的治疗,历经往生前后的救度,以至亲属的悲恸辅导;其三,关怀的层面:照顾病人身、心、灵,以及对社会的照应。研究者不断地藉由《药师经》所蕴含的生命思想内涵,作出交叉论述,指出《药师经》深具上述佛教临终关怀的三大特质,并且阐述药师佛的生死智慧确实完整融摄佛教临终关怀的生命思想。
简介:传统佛教发展至近代出现了衰落,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革新佛教,并结合时代的需要而为振兴佛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不少功绩卓著者都深得益于杨文会及其所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杨文会所积极从事的佛教文化事业,开了近代佛教文化复兴的先声,使面临生死存亡的中国佛教出现了新的转机。法相唯识学在近代复兴的佛学中成为最突出的显学,而面向现实社会人生的“人间佛教”则成为近代佛教文化思潮的主流,这都与杨文会的提倡密切相关。杨文会创办金陵刻经处,为刻经事业和培养佛学人才呕心沥血,对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杨文会提倡唯识学及其归心净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唯识学与唐宋以来盛行的禅宗心性论强调息妄显真、偏重个人的修心养性有所不同,它的“转依”理论实际上隐含着改变自我心识以改造外部世界、清净外部世界有利于实现转识成智的思想,可以改造利用来为变革社会服务,这正是杨文会提倡唯识学、向往净土世界的重要原因,曲折地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变革社会的愿望。由此也可理解杨文会“振兴佛法”的愿望能很快得到有识之士的回应、中国佛教文化能在近代复兴、唯识学和净土思想能在近代流行的深刻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