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马克主义中国最新成果”的相关著作相继出版,相关论文相继发表,相关研讨会也有举行,这些研究成果把前一阶段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从而也为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十七大提出并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主义中国最新成果有了新的内涵。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 研究成果 党中央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主义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石看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主义中国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主义中国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1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主义中国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解放 经济建设 文化培植
  • 简介:在李达接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生涯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理论红线,这就是马克主义中国。李达对马克主义中国问题的学理探析以马克主义哲学研究为基础,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呈现出批判性、总体性、创造性等特点,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回顾李达的马克主义中国化学理探析之路,学习其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主义中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术研究
  • 简介:马克主义者是有条件论者。对待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问题同样需要进行条件研究。这种研究可以依据对条件的理解而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即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的基本表征;二是指影响这种大众活动的社会制约因素的综合状况,即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的一般条件;三是指这种大众活动目前所处的现实状况,即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的特殊条件。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条件 社会文化分野
  • 简介: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范围内对马克主义历史命运的再思考,也引起了国际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马克主义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马克主义必须积极回应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深入剖析金融危机的根源,对此危机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马克主义者还必须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良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把握其本质;必须深入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解答时代变迁对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课题。中国学者必须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通过理论创新推进马克主义的中国化时代,为马克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 标签: 金融危机 马克思主义 时代化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的两个逻辑形态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从两个逻辑形态的理论基础、灵魂还是立足点和文化基因等具有本质规定性的核心要素来看,它们是具有同质性的马克主义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从源流发展审视,无论基于实践视角还是理论视角,两个逻辑形态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关系;从微观视角考察,两个逻辑形态在内容方面的逻辑关联,以及形成背景、条件、基础等方面的历史差异,体现了它们既联系又区别的规定性,证明了它们是并列的而不是包含的关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逻辑形态 关系
  • 简介:现象学方法之所以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原因在于:其一,马克主义中国不是完全发生在观念和文化领域的事件,而是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领域的事件或现象。马克主义只有引起了某一国家或民族范围内现实生活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才有可能真正被该国家的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并转化为该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才能实现""或"被"。其二,现象学的意向性原理、面对实事本身和注重观察的原则、本质直观与权能分析的思想、关于对象性与主观际间构建的理论、关于价值评价与对象感知的理论、关于经验共享与文化认同的思想等,对于研究马克主义中国都具有相当的恰适性,都可以作为研究马克主义中国的有力工具。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象学 意向性 本质直观 经验共享
  • 简介:《李达全集》的编纂出版是马克主义理论界的一件大事,对推进马克主义中国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对李达研究的里程碑式推进,也是对马克主义中国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李达全集》的编纂出版有力拓展了马克主义中国的学术研究领域,深化了马克主义中国的研究内容,促进了马克主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了马克主义中国研究的方法论自觉.

  • 标签: 李达全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术传承 方法论自觉
  • 简介:本文在分别整理了马克主义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找出二者之间内在贯通的接榫点,然后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高度上,论证了马克主义美学中国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和谐文化建构
  • 简介:在实践马克主义中国、时代、大众这一战略目标过程中,语言艺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马克主义大众的语言艺术,在坚持价值定位的同时,应与传统和现实紧密相连,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媒介传播的要求.当代马克主义的传播,只有在廓清传播语言所具备的要素和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马克主义创新理论成果的深入人心.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言艺术 特征
  • 简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在中国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四川是中国的缩影,为马克主义中国提供了人才、环境和空间等资源,为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川为马克主义政权理论中国提供了广阔空间,为马克主义民族理论中国提供了生动案例,为马克主义军事理论中国提供了优秀人才,为马克主义经济理论中国提供了新鲜经验,为马克主义哲学中国提供了闪光智慧,为马克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做出了四川贡献。当前,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主义中国最新成果指导四川实践,全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 标签: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川资源
  • 简介:马克主义作为在欧洲文化土壤中滋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传入中国、为中国广大民众接受并最终实现中国的。分析马克主义中国的原初条件,进而总结这些条件发挥作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马克主义中国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条件 启示
  • 简介:马克"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的中国实践。

  • 标签: “世界文学观” “全球本土化” 文化战略
  • 简介:习近平在指导广东省工作时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的“四个坚持”高举了中国马克主义旗帜,守护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把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建设发展实际相结合,从多方面充实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高度契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度统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适应,坚持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高度融合。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精神、中国的国家自信精神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信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进一步推进了马克主义中国的发展境界。

  • 标签: 四个坚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治国理新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担当的思想;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国家治理现代的思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掌握马克主义哲学看家本领的思想。

  • 标签: 习近平 治国理政 新思想
  • 简介:徐碧辉的《美学何为》是一部实践美学学术史著作,它深入分析了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二律背反',对李泽厚的'人的自然'作了个性阐释。它系统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李泽厚实践美学所展开的争论,立足于李泽厚实践美学对'后实践美学'的质疑作出答辩。同时,它在继承李泽厚实践美学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新现实,勾勒出一种个性的美学原理新框架,此乃李泽厚实践美学在新世纪的新收获。

  • 标签: 徐碧辉 《美学何为》 实践美学
  • 简介:推进马克主义中国不是因为“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无法解决中国问题”,相反,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不会过时。要把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因为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的堆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子是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推进马克主义中国,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主义的基本原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是在“马克主义”与“中国”两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命题。学界关于马克主义中国核心概念与命题内涵的认识尚不尽一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马克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主义中国研究学科的核心命题,是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建构的逻辑前提和基础。而对中国实际的马克主义、中国经验的马克主义、中国的马克主义等与马克主义中国核心命题相关的重要命题的厘清,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主义中国的成果,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马克主义的中国及其学科建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转化 核心命题
  • 简介:国外马克主义研究的学科,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长足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马克主义理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推动跨学科合作、拓展思想史视野和夯实社会史基础是其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品质的三项基本工作。这三项基本工作,一方面源自马克主义整体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学科发展瓶颈问题的矫治,这些问题集中于:排斥人文社会研究其他学科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事论事的碎片式研究,以及脱离社会史的逻辑优先方法或文本解读做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 思想史研究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