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1951-2004年全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多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冷涡与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夏季(6~8月)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结果表明:NECVI能够较好表征东北低涡气候效应;夏季东北冷涡强度与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降水偏多,前期2月北半球环状模(NAW)偏弱;东北冷涡偏弱年,降水偏少,前期2月NAM偏强。此外,夏季东北冷涡与前期中国近海海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前期NAM和中国近海海温异常可以作为夏季东北冷涡异常一个前兆信号,进而为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北半球环状模 东北冷涡 夏季降水 环流异常
  • 简介:极端干旱事件模拟和诊断是检验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研究其发生机制重要途径。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1995年我国西北地区典型春季极端干旱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西北地区137个测站降水量资料对模拟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波—流理论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能够较好模拟出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干旱等级空间分布特征,但不同区域模拟误差有差异;对造成此次极端干旱事件主要天气气候影响系统模拟非常准确,表明该模式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过程具有很好再现能力。由于1995年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蒙古低压偏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辐散下沉气流增强,加之低层强西风气流阻碍水汽输送,从而使得西北地区水汽通量较常年显著偏小。波—流理论分析表明,300hPa存在自西向东传波列,且4月瞬变波能量在乌拉尔山区域达到最大,中层乌拉尔山高压脊以北区域辐散E-P通量导致该区域西风急流增强,是乌拉尔山高压得以发展和维持原因,从而造成了此次极端干旱事件。

  • 标签: 极端干旱事件 数值模拟 波—流作用
  • 简介:利用1951—2008年东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8a来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夏季气温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增暖趋势。对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相关分析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由冷位相转为暖位相后,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同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相关减弱、与黑潮区海温相关增强,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前期各季太平洋海温相关分布差异很大,海温关键区及相关强度均有所改变,这种相关关系转变可能是造成近几年来利用太平洋海温预测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不确定性原因之一。

  • 标签: 中国东北 夏季气温 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海温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 简介:基于2013~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台站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分解、功率谱分析、BP典型相关分析等多元数据分析方法解析了中国地区细颗粒物(PM2.5)主要模态时空特征,并与排放源和气象场建立了相关关系,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地区PM2.5场存在两个主要模态,其中第一主模态为一致增加模态,强度中心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地区;其时间序列呈显著下降趋势。第二主模态主要表现为南北反向变化偶极子型分布,其大值区分别位于华北中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PM2.5第一模态可以看作平均态,主要受平均排放场和环流场及大地形影响,在北方表现更为显著。PM2.5第二模态可看作偏离平均场一种变化态,在冬季更可能和冷空气活动有关。冷空气强弱决定了污染累积位置以及输送方式,其作用是使得南方污染明显偏离平均态,故第二主模态在南方表现更为显著。本研究有效地利用了多元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气污染演变机理,可为进一步认清大气污染形成规律提供科技支撑。

  • 标签: 细颗粒物(PM2.5) 主模态 多元数据分析 排放场 气象场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江西省26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研究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气候变化事实;基于“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Version3.0)2014--2100年数据,预估未来不同RCP情景下区域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升温趋势高于江西全省;降水强度呈增强趋势。未来气温依然呈现为上升趋势,如果从现在开始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气温上升趋势将在2040年后得到缓解。如果长时间存在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则未来降水年际变化更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将更为频繁。

  • 标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气温 降水 历史事实 未来预估
  • 简介:1前言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有着许多极其复杂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气象部门如何适应

  • 标签: 气象事业 气象服务 气象部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气象业务 经济条件下
  • 简介:第2章以及附录A分别阐述了适宜国家范围天气预报、气候监测和支持研究观测空间分布和时间频率基本原理。这些是中尺度观测最基本应用,此外它还服务于很多其他应用,这些应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具有巨大经济意义。

  • 标签: 中尺度 能源安全 观测 经济 天气预报 时间频率
  • 简介:第四讲经济作物高优栽培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邓振镛1油菜(甘蓝型)1.1选最佳生态气候区种植据甘蓝型油菜生态气候适应性分析,大致把我省分为四个农业气候种植区。最适宜区,包括洮岷山区岷县、漳县、宕昌北部、渭源、夏河、临潭、卓尼、;临夏、积石山、和政、...

  • 标签: 农业气候 资源开发利用 气候区 甜菜产量 最佳生态 适宜种植区
  • 简介:本文根据近年来在历史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领域中因果关系实证研究,特别是综合现有的定量研究成果,分析了历史上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在最终和基本层面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数据分析,气候短期波动或长期变化都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所反映。从理论和方法学两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对气候变化影响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认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学术借鉴意义和政策指导价值。

  • 标签: 历史气候变化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因果分析 定量研究 尺度 统计因果关系
  • 简介:2006年,IPCC成立专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情景工作组,在影响、适应和脆弱性3个研究领域进行评估方法整合,发展了新情景框架,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气候情景关联,IPCC在典型浓度路径(RCPs)基础上于2010年发布了新社会经济情景——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Socio—economicPathways,SSPs)^[2-3]。

  • 标签: 社会经济发展 IPCC 影响评估 气候变化 评估方法 气候情景
  • 简介:城市化水平预测与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息息相关。基于国家统计局2005—2015年全国各省区城镇和乡村人口,以各省区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分组,结合IPCC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发展特征设置模型参数,运用Logistic模型预测了我国各省区2016—2050年城市化水平。结果表明,到2050年,各省区(除天津、北京、上海、西藏外)在5种典型SSPs下城市化水平收敛于75%左右。其中,SSP1、SSP3、SSP4、SSP5路径下,各省城市化水平比较趋同。而在SSP2路径下,全国总体上从东部到西部城市化程度逐渐降低,空间分布具有明显梯次递减性。5种SSPs路径下城市化速度方面,基本上呈现出中西部快而东部慢、西南快而东北慢空间分布格局。同时,高收入省份不同路径下城市化水平差别小,而中低收入省份差别较大。

  • 标签: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LOGISTIC模型 城市化水平预测 各省区 中国
  • 简介: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城市。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既有广泛共识与合作又有深层较量与博弈大背景下,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大力发展低碳城市,对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江西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引领作用。

  • 标签: 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 低碳 城市 行为特征 气候变化
  • 简介:对夏季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场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进行相关分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展开相关系数矩阵,得到了相关阵特征向量场和振幅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多寡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上某些区域高度距平变化具有密切相关关系。

  • 标签: 500hPa高度场 降水场 经验正交函数 相关分析
  • 简介:利用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15个耦合气候模式在不同排放情景下模拟结果,对我国夏季降水及相关大气环流场未来时空变化特征与模式之间不确定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夏季降水表现出较强局地特征。其中,我国东部和高原地区降水在21世纪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变暖加剧而增强,同时模式模拟结果之间一致性也更好,表明这一结果可信度较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新疆南部地区表现为持续降水减少趋势,而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则呈现出先减少(21世纪初)后增加特征,不同模式对降水这些局地特征模拟也都表现出较好一致性。其他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变化不大,同时模式模拟一致性也较差。多模式模拟我国未来百年夏季降水这些变化特征在温室气体高、中、低不同排放情景下基本一致,A2情景预估结果变化最大,AIB次之,B1相对最小。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场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部分模式模拟结果都表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所增强,从而使得由低纬度大洋和南海地区向我国大陆水汽输送增加,造成该地区大气含水量增多,从而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增加提供有利条件。此外,随着全球变暖加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其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程度和范围也明显增大。这些环流场及其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夏季降水未来变化预估结果可信度。

  • 标签: 降水 大气环流 预估 不确定性
  • 简介:利用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和各标准等压面的位势场、风场,以及我国160站降水和温度资料,研究了亚洲-太平洋(20°N~70°N,40°E~120°W)地区(简称亚太地区)冬季(12~2月)海平面气压异常偶极型振荡(偶极模)时间变化特征,以及该异常偶极模与我国冬季气候异常关系。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异常以经向型(ME)偶极模负异常和纬向型(z0)偶极模正异常为主,其中又以ZO正异常发生频数较高。对应ME模,其各空间层高度场异常形势和高度场与MEI(经向型指数)相关系数分布形势十分类似;对应ZO模则主要表现为与阿留申地区高相关中心一致性特征,说明阿留申低压变化对其起着重要作用。ME模与我国冬季东部降水异常和气温异常关系密切,ZO模仅对东北地区降水异常有影响,因为ZO模异常对我国上空大气环流异常影响相对较小;这一结果同我们传统上在冬季比较关注纬向气压差变化(即ZO模)有些相左,提示我们在冬季更要关注ME模情况。大气环流形势分析表明,MEI正异常时,即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北半部气压异常偏高,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偏低时,利于东亚大槽加深加强,东亚冬季风因而也会偏强;但是由于此时我国东部主要为下沉气流控制,暖湿气流难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境内,从而造成此时冬季我国东部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反之,当MEI负位相时,大气环流异常利于造成我国东部大范围冬季降水。

  • 标签: 亚太地区 冬季气压偶极模(偶极型振荡) 中国冬季气候
  • 简介:2010年9月29日,青海省政府法制办、青海省政府新闻办、青海省气象局联合召开贯彻实施《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新闻发布会.公布我国首部庖对气候变化地方政府规章——《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将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颁布实施.是青海省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志。

  • 标签: 气候变化 地方政府 规章 新闻发布会 青海省 省政府
  • 简介:基于30省区CGE模型,模拟分析了碳排放许可强度分配标准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影响。结果表明:按行业属性设定强度分配标准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强度分配标准,对区域协调发展影响较小,但会对高排放行业造成较大冲击。中央政府基于强度分配标准,参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碳排放许可分配到各个省份,然后各个省份再参考行业特点将碳排放许可分配给机制覆盖行业实体或排放源,这样两阶段分配结构是较为现实、具有可操作性政策选择。

  • 标签: 碳排放许可 强度分配标准 区域平衡发展 30省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