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根据2.25年内(从1985年10月到1987年12月)的原子时数据。本文对综合原子时(JATC)和各国原子时的长期频率稳定度进行了比较,在取样时间为60天和100天时,TA(JATC)的频率稳定度分别为4.0×10^-14和4.4×10^-14,UTC(JATC)的频率稳定度分别为7.5×10^-14和8.0×10^-14。另外,本文对综合原子时的频率准确度者了估计,TA(JATC)和UTC(JATC)的结果分别为2×10^-13(3σ)和3×10^-13(3σ)。在这段时间内,实行UTC(JATC)与国际UTC同步在±2.5微秒内,这些结果表明,综合原子时的水平进入了先进行列中。
简介:针对区域导航系统卫星轨道预报精度差、在轨卫星故障或者GEO卫星轨道机动后轨道快速恢复等问题,对独立时间同步体制下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广域差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非传统力学的角度提出了通过单历元广域差分进行星历误差改正的技术,完善了广域差分星历误差改正体制;并通过协方差矩阵分析了广域差分星历改正数误差传播规律,设计了控制误差传播放大的算法。模拟实验结果证明,在时间同步条件下可以通过发播等效钟差改正数、星历误差改正数实时地为服务区内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卫星星历和卫星钟差改正参数。星历误差改正参数精度基本不受先验轨道、卫星钟差精度和观测数据累计时间长度的影响;在综合观测误差改正精度为2ns的情况下,可为系统实时提供平均精度优于5m的星历误差改正参数。
简介:根据1988-1994年国际计量局(BIPM)时间部时间公报公布的数据,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时间实验室的原子时水平与原子钟性能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原子时水平的均匀性参数(双月平均速率标准偏差σr、时间起伏标准差σx、频率稳定度σy(τ)与原子钟性能的权重的相关系数为0.4-0.8,其中频率稳定度的相关系数大一些,多年平均结果大于0.6。2、这些定量分析可以说明原子时水平不仅取决于原子钟性能,而且与原子时算法优化程度和时间传递技术水平等其它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在原子钟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些因素可能变成影响原子时水平的主要因素。
简介:对杨志根等人在2005年估计的全球6个并置VLBI站的相对形变率(特别是相对垂直形变率)结果与最近的VLBI全球解VTRF2005的相应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北美Greenbank的NRAO20和NRA085—3两个VLBI站之间每年3~4mm的相对垂直形变率和Wesfford的WEST—FORD和HAYSTACK两个VLBI站间每年1~2mm的相应结果可以进一步得到肯定;太平洋夏威夷岛的KOKEE和KAUAI两个VLBI站每年2—5mm的相对水平形变率和日本鹿岛的KASHIMA和KASHIM34两个VLBI站间每年1~2mm的相应结果也可以得到确认。然而,每年2—4mm的KASHIMA和KASHIM34站间的相对垂直形变率结果,在过去所有观测研究的结果中都被基本肯定,在VTRF2005中的结果中却几乎消失了,对其中可能的原因作了讨论。此外,对北美的FD.VL—BA和HRAS085两个VLBI站间的相对垂直形变率仍不能肯定,在不同的全球解中,FD—VLBA站的形变率解结果是基本稳定的,而HRAS085站在VTRF2005中的垂直形变率结果为(2.61±3.91)mm/a,与估计的结果符号相反,并且比在VTRF2003中的相应结果大了2.2mm/a,估计误差也大了近7倍。有关的结果还有待采用更新的资料进行讨论。
简介:抽样选取了27次上海天文台佘山站参与的天测与测地VLBI实验,分别进行了单次解算。通过分析解算参数随剩余钟行为和剩余大气效应分段拟合长度的变化,得到以下初步结论:(1)选取不同分段拟合长度时,站坐标解算结果和时延残差加权均方根存在差异。最大分别至百米级和数十皮秒,因而分段拟合长度不能随意选取。(2)分段拟合时段长度存在某一合理取值范围。它不宜过长,否则钟和大气的剩余效应短周期变化不能很好地模型化。为了保证待估参数解算时有足够的自由度,拟合时段不宜过短,融将导致法方程近于或出现奇异,达不到较好控制噪声的效果。(3)由于各次实验,同一次实验中的不同台站相应的钟和大气条件存在的差异。有必要对每次实验以及每次实验中的各观测台站分别分析。寻找合适的分段拟合长度,这在实际操作中显然相当烦琐。(4)一般而言,在剩余钟行为拟合长度缺省值60min情况下,剩余大气效应分段拟合长度以介于10min至40min为宜;在剩余大气效应分段拟合长度缺省值20min情况下。剩余钟行为分段拟合长度以介于20min至100min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