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2 个结果
  • 简介:NAC转录因子是高等植物所特有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抵抗逆境和激素调节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PCR技术,克隆获得了紫花苜蓿NAC转录因子MsNAC1(GenBank登录号为JN099384.1)基因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sNAC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993bp,编码一个由3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亲水性蛋白,N-端具有保守NAM结构域,C-端高度变异,具备NAC转录因子基本特征;MsNAC1蛋白被定位在细胞核中,含有2条核定位信号序列,具有9个糖基化位点和23个磷酸化位点,三级结构为对称同型二聚体。多重比对发现,MsNAC1蛋白与拟南芥ATAF1和水稻OsNAC6蛋白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分析表明,MsNAC1蛋白属于NAC转录因子家族中ATAF亚族,与ATAF1亲缘关系最近。非生物逆境胁迫下表达分析显示,MsNAC1基因在高盐、干旱和低温胁迫下表达量均呈现先上调后下调趋势,不同处理时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根中表达量上调幅度高于叶片,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非生物逆境胁迫生理响应。

  • 标签: 紫花苜蓿 NAC转录因子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荧光定量PCR 非生物逆境
  • 简介:目的建立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皮炎外瓶霉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对皮炎外瓶霉ITS区域基因组序列(GenBank:JN675373.1)进行分析,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以临床标本中分离皮炎外瓶霉为阳性菌株,及其他种类真菌和细菌作为阴性对照菌株,从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方面对该方法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该研究设计引物和探针能扩增皮炎外瓶霉特异性序列.临床分离得到皮炎外瓶霉在反应中有明显扩增曲线,而甄氏外瓶霉、棘状外瓶霉、烟曲霉、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马内菲青霉等20株菌在CT值≤38范围内均未有扩增;利用基因重组构建标准品完成了标准曲线绘制,在1.0×103~1.0×107拷贝数(Cp)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2=1.000),最低可检出量为10Cp/μL.结论成功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皮炎外瓶霉方法,该法特异度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将有助于临床皮炎外瓶霉感染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 标签: 皮炎外瓶霉 核糖体基因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种子衰老是一个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生物学过程。种子衰老与线粒体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衰老线粒体学说认为,线粒体中活性氧过量产生是种子衰老主要原因。深入了解种子衰老过程中线粒体变化对于揭示种子衰老机理和种子安全保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有关种子衰老过程中线粒体结构、呼吸作用和抗氧化系统研究现状,并对种子衰老与线粒体关系研究中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种子 衰老 线粒体 呼吸作用 抗氧化系统
  • 简介:为了探讨小麦-冰草(Agropyroncristatum)衍生系3228多粒(66~82粒/穗)特性在育种中可利用性,本研究以3228与黄淮冬麦区5个主栽品种进行杂交,并将其杂种F1分别种植于北京、陕西和四川,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在研究6个产量性状中,均存在极显著加性方差比率,普通广义遗传率在产量性状遗传中所占比例较大,所有性状遗传均存在加性和环境互作。特别值得指出是,3228在穗粒数方面具有极显著加性和显性效应,在穗长、小穗数方面也具有极显著加性效应,说明利用该种质对于提高小麦穗粒数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小麦-冰草衍生系3228 多粒 产量性状 遗传分析 可利用性
  • 简介:对云南省怒江僳傈族自治州兰坪、贡山、福贡3县4个乡怒族村寨农业生物资源及其传统知识或经验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收集和整理。结果表明:在调查区怒族利用农业生物资源共有24科、49种、121份,包括粮食、蔬菜、果树、药用4类,分别占收集样品58.68%、19.83%、15.70%和5.79%;怒族利用这些农业生物资源传统知识主要涉及食用、药用、文化宗教等方面,其中以食用和药用为主,在用途、用法上具有独到地方,有非常明显民族和地方特色。这说明农业生物资源不仅为怒族基本生存提供了食物和药品来源,也在他们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标签: 怒族 农业生物资源 传统知识 利用
  • 简介:利用6044×01-35构建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小麦粒重性状进行发育动态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花后子粒灌浆7个不同时期,两个试验点共检测到16个与粒重性状相关QTL。其中开花后20d检测到单穗粒重QTL位于2A染色体上,解释率达12%,遗传效应超过10;两环境下控制千粒重QTL在7个时期均被检测到。花后各个时期均能在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定位到千粒重QTL。其中花后10d检测到1个千粒重QTL,位于2A染色体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解释较大表型变异,达到18%。Qtl8、Qtl13和Qtl14均定位在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同一位置,共同解释11%表型变异。花后20d和花后25d均检测到1个QTL,位于2A染色体Xgwm372-Xgwm95标记区间不同位点,均能解释4%表型变异。花后40d检测到1个QTL,位于1D染色体Xwmc93-Xgpw2224标记区间,解释1%表型变异。从连锁群位置上看,控制千粒重QTL主要集中在2A染色体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这是一个控制千粒重QTL富集区域,以期进行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 标签: 小麦 RIL群体 粒重性状 动态QTL
  • 简介:用350Gy剂量Co^60-γ射线照射水稻三系保持系813B种子,获得巨胚突变体,命名为巨胚813B(简称813geB)。用巨胚813B回交813A育成特种稻不育系——巨胚813A(简称813geA)。对巨胚813B及巨胚813A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胚813A与813A主要农艺性状、雄性不育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无明显差异。巨胚813B与813B具有相似的农艺性状,但绝对胚重由0.61mg提高到1.36mg,相对胚重由2.70%提高到6.96%。巨胚813B糙米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813B高。其中蛋白质含量9.77%,比813B提高了8.80%;粗脂肪含量5.28%,比813B提高了87.23%;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有提高。利用巨胚恢复系与巨胚813A可纽配成巨胚杂交稻。

  • 标签: 特种稻不育系 巨胚813A 营养分析 诱变育种
  • 简介:以14份海南黎族聚居区山栏稻为研究材料、以原产于中国69份亚洲栽培稻和110份普通野生稻为对照组,分别对核中SSⅡ基因、ITS基因和Ehd1基因、叶绿体中ndhC-trnV基因以及线粒体中cox3基因等5段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序列多样性和单倍型,并揭示海南黎族聚居区山栏稻起源地和驯化过程。结果表明,黎族聚居区山栏稻基因多样性低于亚洲栽培稻,而亚洲栽培稻基因多样性低于普通野生稻;85%左右山栏稻为偏粳型;山栏稻与广东和湖南普通野生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海南普通野生稻亲缘关系较远,推测黎族山栏稻可能起源于广东和湖南普通野生稻。

  • 标签: 黎族 山栏稻 SNP 基因多样性 起源 演化
  • 简介:以结缕草属植物DNA为模板,应用正交设计法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SR)反应体系中各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优化筛选,并通过比较不同浓度模板DNA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影响,确立了适合结缕草属植物SSR-PCR反应最佳体系。结果表明,10μlSS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最适浓度分别为:10×PCR缓冲液,Mg^2+2.5mmol/L,dNTP200μmol/L,左右引物分别为0.6μmol/L,TaqDNA聚合酶0.5U,模板DNA用量在30~90ng均可。利用该优化体系,通过30对SSR引物对包含结缕草属植物4个种10份材料进行了种质鉴定,结果发现Xgwm系列SSR引物可以有效地用于结缕草属植物不同种源间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其中有3对引物Xgwm459-6A、Xgwml49-4B和Xgwml35-1A因具有特异性条带或条带缺失可以很明显地将大穗结缕草Z010与其他材料区分开来,在抗寒性和青绿期两极端类型材料研究中发现,引物Xgwm484.2D和Xgwm44-7D均在抗寒性弱部分材料和青绿期长部分材料中扩增出一条抗寒性强和青绿期短材料中没有的特异带,且两对引物中具有特异带材料具有较高一致性,初步认为这两标记可能与结缕草属植物抗寒性或青绿期相关。

  • 标签: 结缕草 SSR 体系优化 应用
  • 简介:以莴苣为材料研究了影响SRAP标记PCR结果因素,包括Mg^2+、dNTP、引物、Taq酶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建立了适用于莴苣属蔬菜SRAP分析PCR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为50ng,Mg^2+浓度为2.0mmol/L,dNTP浓度为0.2mmol/L,引物浓度为0.75μmol/L,Taq酶用量为1U。适宜扩增程序为94℃5min;94℃1min,35℃1min,72℃1min,5个循环;94℃1min,51℃lmin,72℃1min,30个循环;72℃7min。对体系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莴苣SRAP体系重复性好、分辨率高、多态性丰富,在莴苣属蔬菜种盾资源评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言种等骞方面躲有专耍作用。

  • 标签: 莴苣 SRAP PCR扩增体系
  • 简介:黍稷是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最古老作物。本文从世界农业种植业历史、作物起源环境和黍稷演化过程谈起,结合山西地理生态特点、悠久农耕历史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和数量众多、类型丰富黍稷种质资源,说明山西是黍稷起源和遗传多样性中心。

  • 标签: 山西 黍稷 起源 遗传多样性 中心
  • 简介:为揭示大麦中黄酮合成分子调控机制,利用反转录PCR结合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首次从青稞(裸大麦)叶片中克隆获得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HvC4H)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F927086),总长度1951bp,ORF为1518bp,编码505个氨基酸,等电点PI=9.01,平均亲水指数(GRAVY)为-0.170,属于亲水性碱性蛋白,高级结构分析表明其具有细胞色素P450家族保守域及C4H特异功能性活性位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胚乳发育5个时期不同组织(茎、叶及子粒)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vC4H基因在青稞胚乳发育期表达情况存在着明显组织差异性,在茎中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通过调控C4H基因表达从而提高大麦黄酮含量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对于改良大麦品质、抗性、生长发育等性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稞(裸大麦) C4H基因 同源克隆 RACE 实时荧光定量PCR 胚乳发育期
  • 简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性、可定量、污染少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此技术用于曲霉研究也有近十年历史。本文对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曲霉病诊断中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 曲霉病 IA
  • 简介:目的评价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维普以及会议论文集等截止至2014年12月所有关于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追查相关参考文献。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运用ReviewManager5.2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共14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泊沙康唑与对照组药物相比,能有效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IFI)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01],尤其在预防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方面,其疗效优于氟康唑(P〈0.0001);预防IFI相关死亡疗效优于对照组[RR=0.32,95%CI(0.15,0.67),P=0.002〈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因不良反应中止治疗发生率、全因死亡率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泊沙康唑与氟康唑相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泊沙康唑可作为两性霉素B脂复合物、氟康唑、伊曲康唑等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良好替代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真菌感染,减少IFI相关死亡率,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标签: 泊沙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 简介:为了揭示云南薏苡种质资源多样性,发掘薏苡资源中有益基因,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收集65个薏苡种质资源13个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云南薏苡资源存在丰富遗传多样性,其中栽培种分枝数和分蘖数遗传变异系数分别达到57.4%和47.5%,野生种百粒重遗传变异系数达到60.4%。应用主成分分析将云南薏苡13个性状简化为7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5.67%,以叶片宽因子贡献率最高,为49%。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65份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16.21水平上聚为5个大类,可区分为株高较矮叶片较短型、株高较高叶片较长型以及3个特殊型。

  • 标签: 云南薏苡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 简介:浙江柿树资源丰富,但品种或类型混杂,为探究浙江省柿树种质资源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筛选出16条随机引物,对7个柿树类型40个单株进行了RAPD分析,共得到15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8条,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76%。类型间遗传多样性(Dst)为0.7604,远高于类型内个体间遗传多样性(Hs=0.0603),各类型分化系数(Gst)为0.7604,基因流(Nm)为0.1576。根据各类型间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各类型内遗传结构比较一致,而不同类型间分化较为严重,存在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且有一定基因交流。今后应收集更全面的柿树种质资源,为资源保存及良种培育打下基础。

  • 标签: 柿树 遗传资源 多样性 RAPD
  • 简介:对40份初选萝卜种质分别接种Xcc8004和XccBJ两个菌株,进行黑腐病苗期抗性鉴定,对其中8份代表性萝卜种质肉质根切片接种Xcc8004进行抗性鉴定和27份萝卜种质幼苗接种8个效应物基因进行过敏反应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萝卜种质苗期对黑腐病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筛选出高抗Xcc8004材料3份、抗病1份、中抗4份,高抗XccBJ材料1份、抗病2份、中抗5份。萝卜苗期对Xcc8004和XccBJ抗病性极显著相关,幼苗和肉质根对Xcc8004抗病性极显著相关。筛选出17份对不同效应物表现过敏反应萝卜种质。对效应物XC_0241表现过敏反应种质数最多,对XC_0542和XC_0541表现过敏反应种质数次之。不同抗源对不同效应物过敏反应程度有所不同。稳定可靠抗病资源获得为萝卜抗病育种和抗病机理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 标签: 萝卜 黑腐病 苗期 肉质根 抗源 效应物
  • 简介:以夏大豆杂交种杂优豆1号及亲本(W931A和WR016)为材料,进行了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值、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光合势等光合特性测定,以探究杂优豆1号光合特性方面的杂种优势规律,为大豆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杂优豆1号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在8:00时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W931A和WR016;杂优豆1号与亲本相比具有较低光补偿点和较高光饱和点,从而说明杂优豆1号较强利用强光和弱光能力;从群体光合势分析,杂优豆1号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盛花期、结荚期、鼓粒期3个不同时期都显著高于W931A和WR016,从盛花期到结荚期、结荚期到鼓粒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杂优豆1号较强光利用能力、较高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有利于产量提高。

  • 标签: 大豆 杂优豆1号 光合特性
  • 简介:应用AFLP技术,对60个栽培蕉和野生蕉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类研究。在相似系数0.62水平上将供试60份蕉类植物分为4个群体;在相似系数0.64水平上将栽培蕉划为两个类群;在相似系数0.83水平上将香牙蕉类群划分为6个亚群;认为传统地将Cavendish亚群分为5个类别的分类依据与基因型之间并无严格对应关系。将Saba归入ABB群体;吊罗矮蕉和北大矮蕉2号很可能是同一品种;国家果树种质广州香蕉圃收集小米蕉、63-1与华农香蕉园种植小米蕉、63-1均属同名异物情况。

  • 标签: 香蕉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AFLP
  • 简介:尖端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apiospermum)即波氏假阿利什菌无性型,是一种侵袭性较强条件致病菌。1病因和发病机制尖端赛多孢子菌广泛分布于各种自然材料中,如沼泽、湿地、污水、腐物、咸水等。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多发生于艾滋病、器官移植、淋巴瘤、白血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也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如外伤、污水淹溺、HELLP综合征等。

  • 标签: 尖端赛多孢子菌 真菌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