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报道1例罕见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瘤样癌合并B淋巴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为男性75岁,胃底贲门见一溃疡型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以推挤性生长为主,侵及胃壁深肌层。肿瘤组织中淋巴上皮间质明显多于肿瘤细胞,肿瘤细胞间质淋巴细胞背景中部分为B淋巴细胞构成,周围可见淋巴上皮病变。EB病毒原位杂交显示:癌细胞阳性。分子病理显示B细胞IgH-DH克隆性基因重排。最终诊断为: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瘤样癌伴淋巴样间质内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中病毒病原学的流行特征,以指导儿童时期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合理防治。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流行性感冒样疾病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甲型和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Ⅰ至Ⅳ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肠道病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2 271例患儿,年龄范围为2月龄至182月龄,其中1 280例(56.4%)患儿的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到呼吸道病毒。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5.1%(343/2 271)、12.5%(284/2 271)、8.4%(191/2 271)、7.8%(177/2 271)、5.1%(116/2 271)和6.7%(152/2 271)。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3,P<0.05),检出率随着年龄组的增高有升高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在0~12月龄患儿中的检出率为9.7%(35/361),高于其他年龄组。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常在冬季和夏季出现2个流行峰,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冬季流行为主,肠道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分别以春夏季和夏季流行为主。结论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冬季高发,强烈推荐儿童广泛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以有效预防流行性感冒暴发流行。连续监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对于疾病的防治很有必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甘草锌颗粒佐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以2016年12月2018年2月为病例选取时间,纳入9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按照患儿入院登记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常规治疗组)、观察组(甘草锌颗粒组),各48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平衡饮食,保护胃肠粘膜,调节肠道微生态等基础治疗,观察组附加甘草锌颗粒佐治,对比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3d内、5d内腹泻消失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结论甘草锌佐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快速改善患儿的腹泻症状,安全有效,推广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应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效果,记录退热时间。方法:将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98例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视为研究主体,应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参照组,各组纳入49例。予以研究组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予以参照组常规治疗,对比分析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参照组研究相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早,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应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具有理想效果,可促进疾病症状消失,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油气勘探中,地质录井岩屑捞取工作离不开钻井液振动筛,从井口返出的钻井液携带岩屑进入到振动筛,在振动前行中实现液固分离,分离出的岩屑掉落到岩屑盆中,地质录井人员将岩屑盆中的岩屑用清水进行清洗,初步完成了岩屑捞取工作。岩屑清洗后进入晾晒程序,晾晒干燥后需要装袋存储。岩屑岩性分析是岩屑录井的重要工作环节,其中就涉及到岩屑粒径的分析和描述。在一包岩屑中,混杂了各种粒径的岩屑颗粒,如何将这种混杂的颗粒物进行粒径分级也是一种重要的操作过程。但是,由于常规粒径分级工具应用的局限性,使得该项操作变得复杂而低效,影响了后续工作程序的顺利进行。鉴于此,本篇文章从创新设计入手,探讨一种解决途径。
简介:摘要:颗粒阻尼技术作为新型减振的手段之一,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颗粒阻尼减振效果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合了离散元EDEM软件分析了颗立填充率对减振效果的影响,最终得到了最优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