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96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将患者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分别为48例患者。常规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综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以炙甘草汤进行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常规组和综合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综合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总体有效率为45例(93.75%),常规组为38例(79.17%),综合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例(8.33%),常规组为12例(25.00%),P<0.05。综合组不良反应率相对较低。结论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炙甘草汤加减治疗,与单纯的常规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应用栀子甘草豉汤加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6年 3月 -2018年 3月接收的 78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39例)与研究组( 39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使用栀子甘草豉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反酸( 1.38±0.45)分、上腹饱胀( 1.08±0.34)分、胸痛( 1.31±0.37)分、胃灼热( 1.17±0.32)分,优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情感功能( 78.67±7.83)分、生理功能( 76.57±6.71)分、社会功能( 75.83±5.43)分、躯体功能( 75.62±6.24)分,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栀子甘草豉汤加味对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以及对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淳安县中医院收治的气阴两虚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根据予标准常规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炙甘草汤加减治疗。两组均予4周疗效观察。比较两组肌钙蛋白I(cTnI)、HMGB1、中医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周和4周,观察组患者的cTnI水平[(590.22±78.42)ng/L,(461.36±52.44)ng/L]均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621.41±86.12)ng/L,(587.62±67.94)ng/L](t2周=1.574,t4周=9.785,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中医各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发热=27.650,t咽痛=27.210,t心悸=14.560,t心烦胸闷=15.370,均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9%(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P<0.05)。治疗后2周和4周,观察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2周t=9.144,4周t=11.534,均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干预基础上,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下调患者血清HMGB1水平可能与上述疗效有关。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治疗措施进行研究,并且重点分析四逆汤加味与异甘草酸镁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本文中共120例患者参与研究,并且均来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签订知情书后,展开分组治疗并进行组间对比研究,其中60例为研究组,该组患者接受基础保肝治疗的同时接受四逆汤加味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另外60例为参照组,接受基础保肝治疗的同时接受异甘草酸镁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分析数据统计成表,再利用统计学工具进行组间对比、检验。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参照组显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显低,参照组显高;将两组各项统计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均显现出明显的差异,故组间检验有意义(P<0.05)。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病例区间为2020年1月-2022年2月,病例来源于本院收治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计100例,依据双盲法原则,纳入研究组50例,纳入到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式,研究组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方式,组间比对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比对治疗总有效率数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数值,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数据提示P<0.05。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方式,可提高治疗有效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