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淮河流域安徽段某区域采集了3个地表水样和12个地下水样,通过大型溞急性毒性(活动抑制)、微核及SOS/umu试验,分析了这些水样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结果表明,急性毒性测试中,该区域地表水及大部分地下水的急性毒性均未超过USEPA废水排放毒性的控制要求(0.3TU),有2个位点的地下水样毒性当量为0.31TU,超过限值;经t-test分析,地表水的急性毒性显著高于地下水。SOS/umu检测中,2个地表水样和7个地下水样的结果呈阳性,表现出DNA损伤效应,其诱导率IR在(2.20±0.063)~(3.36±0.067)之间,对应的致癌风险P基本处在10-6~10-7水平。微核检测结果表明,3个地表水样具有较严重的染色体损伤效应,9个地下水样表现为阴性。总之,该区域地表水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相对较高;部分浅层地下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致癌风险处在可接受范围,但仍可能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而深层地下水没有检测到任何毒性效应。研究为周边居民饮水安全和人体健康提供了基础信息。
简介:为探讨淮河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建立了淮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准则决策方法——ELECTREIII,对淮河流域四省江苏、安徽、山东、河南2006-2012年水资源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净可信度得分排序。结果显示:水资源安全性(1)就不同省份而言,江苏省相对最好,其次为安徽省、河南省,山东省相对最差;(2)就不同年份而言,2011年最好,最高达7.62,最低为-0.82,全部处于较危机等级,而2006年相对较差,最高达-2.03,最低为-18.37,除江苏省外全部处于危机水平;(3)就同一省份不同年份而言,随着时间的变化,四省份的水资源安全性评价结果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后又上升转而再下降的'M'型趋势。该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适用性较强,评价结果较为客观,为淮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新方法。合理水资源安全评价定量和趋势分析,可为淮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简介:现在办晚报与十年八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那个时候,晚报在全国的报业中可谓一枝独秀,在中国报业市场中,具有最强的竞争力。所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具有100多家报纸的晚报大家庭。晚报之所以能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她有比机关报更贴近市场、更贴近读者的办报套路。机关报办报宗旨主要负责指导工作,面向各级领导干部,读者面较窄;而晚报主要是指导生活,面对社会的各阶层群众,读者面宽广。但随着都市报的兴起,晚报就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都市报的办报套路与晚报的相近,而且有的“更晚报”,加上他们在时效上占优,所以晚报遇到强有力的挑战,一枝独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了。
简介:淮河流域地域广阔,民俗多样,其中有许多各具特色的传统仪式,仪式音乐则是各类传统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冲击和文化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使很多仪式音乐及其文化濒临消失。因此对它们进行广泛系统的研究刻不容缓。只有研究深入了,彻底了,才能有效的进行保护与传承。就前期调查来看,学术界对于淮河流域仪式音乐的研究多偏重搜集和探讨音乐本体的问题,较少从仪式音乐、仪式行为和信仰文化的角度进行,更缺乏系统性的比较研究。文章对淮河流域代表性区域皖北地区中保存较完整的庙会、婚礼、祭祀等传统仪式中的仪式音乐进行系统整理,并以此为基础,从信仰体系和社会文化角度切入,分析仪式音乐、信仰、仪式间的互动关系及音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