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社区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及服务需求。方法选取本社区128名空巢老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分析其养老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养老服务需求,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本次128名社区空巢老人当中,经济保障需求43名(33.59%),健康保障需求39名(30.47%)、情感保障需求22名(17.19%)、生活服务保障需求24名(18.75%)。结论从现状来看,社区空巢老人养老的经济保障需求、健康保障需求、情感保障需求、生活服务保障需求较高,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养老服务宣传,开展有益的活动,满足社区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养老幸福指数。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实施健康教育对干休所空巢老人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部2012年3月份至2013年5月份240例70岁以上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0例,A组为观察组,对其实施健康教育,B组为对照组,没有进行健康教育。1年后针对心理状态、自理能力、合理用药、体能活动、相关疾病防治方面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的空巢老人在心理状态、自理能力、合理用药、体能活动、相关疾病防治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深入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促使空巢老人自觉采用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自我保健的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推广使用。
简介:健康行为是指个人为维持或提高健康水平,达到自我实现和满足而采取的一种自发性的、多层面的行为。不良健康行为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健康行为可延缓伴随老龄化而来的疾病和失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健康信念模式强调个体的态度和信念是决定其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并认为个体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4种信念有关,即感知到疾病的易感性、感知到疾病的严重性、感知到行为转变的好处以及感知到行为转变的障碍。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对空巢老人健康行为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 在分析空巢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本次将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96例住院空巢老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分析其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8例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进一步对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空巢老人住院期间,孤独感、焦虑、抑郁负性心理症状显著。(2)护理前,两组SAS、SDS、UCL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在护理总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5.83%,与对照组的66.67%比较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空巢老人在陌生的医院环境当中,孤独感、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显著存在,需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达到改善负性心理症状的作用,进而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为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卫生服务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U-74)、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滨州市2~3个社区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300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子女关系、经济收入有关.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有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社会支持.空巢老人的SCL-90测评结果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CQOLI-74)结果呈一致性,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既要重视空巢老人的躯体健康,更要重视空巢老人的心理卫生水平和健康教育,帮助老人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能力,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和情感需求,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