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评估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水土资源破坏的程度,运用水蚀径流场法、水蚀侵蚀沟法、水蚀控制断面卡口站法和风蚀简易小区法4种不同的水土流失量监测方法,采用由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等构成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通过实时监测,最终得出:项目区8年间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8%,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24,植被恢复率达到93.7%,植被覆盖率达到10.7%,扰动后土壤侵蚀强度高达9600t/(km2·a),工程护坡减沙率为50%,造林减沙率为65.22%,人工种草减沙率为71.52%。本工程采用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实测数据、应用指标等对同类开发建设项目工程在投资决策、建设实施及后期评价方面具有借鉴作用。
简介:为探讨负压灌溉对烤烟生长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负压灌溉装置设置3个不同的供水负压,在日光温室内以盆栽方式考察了不同负压供水下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负压供水对烤烟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负压灌溉能维持土壤含水量在较稳定的范围内,但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与供水压力没有明显的比例关系;2在-20~-10kPa范围内,随着供水压力的增大,烟株长势增强,烟株的干物质量、耗水量、钾素吸收总量及钾肥利用率逐渐增加,根干重及水分利用效率随供水压力的降低而增加,氮、磷素吸收总量及其利用率随供水压力的降低而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以烤烟干物质积累为目标,烤烟伸根期适宜供水压力为-20~-15kPa、旺长期约为-10kPa、成熟期为-15~-10kPa。
简介:为研究孟加拉干旱区灌溉方式、株距及其交互作用对甘蔗分蘖数量、可榨甘蔗数量、甘蔗产量以及蔗糖含量的影响,在孟加拉第11农业生态区的洪积平原上进行了为期3年的栽培试验.试验株距分别为30,45,60和75cm,试验灌溉方式为天然降雨配合点灌和漫灌.试验区按裂区试验法进行布置,灌溉方式则按小区布设,株距试验布置在主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灌溉方式、栽植株距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甘蔗产量、含糖量有显著影响.就株距而言,45cm的株距可以获得最高的甘蔗产量(7581t·hm-2).同样,在雨养、点灌及漫灌三种灌溉方式中,漫灌的甘蔗产量最高(9127t·hm-2).最好的栽培技术组合为45cm株距配合漫灌,甘蔗分蘖数、可榨甘蔗数、甘蔗产量、产糖量以及投入产出比分别高达203×103株·hm-2,11553×103株·hm-2,10164t·hm-2,845t·hm-2和552∶1更多还原
简介: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土壤水分是制约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首次运用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对华北平原土壤水分以及灌溉特征进行空间分析,旨在为区域尺度农田旱情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实时监测与预报提供相关参考。研究基于1993—2002年华北平原逐旬降雨数据和主动微波遥感反演的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应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典型干旱年(1999年)该区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并提取和分析小麦生长期内的灌溉信息;通过对逐旬的降水和土壤水分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提取区域内的灌溉信息。结果表明:1999年降水量比多年(1993—2002年)平均量少约140mm;1999年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变化整体保持一致,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春季和夏季,土壤水分减少尤为明显,土壤干旱非常普遍;小麦生长期内,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灌溉,其中中部地区灌溉次数最少,占研究区面积的65%左右的南部和北部地区灌溉次数多为2~3旬次。采用降水量和遥感水分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土壤水分变化的原因,提取灌溉的范围和时间特征,并可为旱情遥感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简介:为了研究水分对“Ancho.st.1nis”辣椒生长和果实性状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灌溉不足(DI)和部分根际土壤干旱(PRD)两种节水灌溉方案。正常的商品栽培灌溉方式为对照(CI);根系两边灌溉,但用水量为CI处理50%为DI;两边交替灌溉,用水量只有CI处理50%为PRD。结果表明,PRD、DI处理与CI比较,播种130d后,中午辣椒叶片的水势分别低0.15和0.30Mpa;鲜椒产量分别减产19%和34.7%;单株结果数减少20%以上;干椒产量各处理差异不明显。DI处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其他两种处理高21%以上,差异显著,果色较好。PRD和DI落果率较高,PRD处理对80%以上果实影响不大.但DI和PRD分别节水170和164L。在节水效益高于弥补鲜椒总产量损失的地区,这两种方法可作为辣椒栽培行之有效的灌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