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医护与家庭成员协同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具体影响及实践效果。方法:在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了120例肺炎患儿。这些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两组,每组60例。常规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而协同组则采用医护与家庭成员协同护理方法。对两组患儿的较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遵医嘱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护理后,协同组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遵医嘱行为优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结论:医护与家庭成员协同护理在小儿肺炎中实践效果显著,能缩短患儿体温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儿遵医嘱行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标准化的散光矢量分析法评价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眼球静态旋转角度和微透镜中心偏心值对散光矫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9年1—4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SMILE的近视合并散光患者73例128眼,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为-2.25~-7.75 DS,柱镜度为-0.25~-3.75 DC。采用WASCA像差仪、CRS master和MEL80准分子激光系统测量术中眼球静态旋转角度的绝对值,根据Pentacam角膜地形图和手术录像测量并计算微透镜中心的偏心值。记录和计算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裸眼视力、电脑验光、主觉验光、目标散光矢量(TIA),根据术后3个月时的主觉验光结果来计算手术引起的散光矢量(SIA)、误差的幅度(ME)、误差角度的绝对值(|AE|)、差异矢量的绝对值(|DV|)、矫正指数(CI)和成功指数(IS)。比较不同散光度、眼球静态旋转角度、微透镜偏心值患者间各矢量分析参数,并分析微透镜偏心值与眼球静态旋转角度以及各矢量分析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个月时,94.5%患眼(121/128)裸眼视力≥1.0。术前患者瞳孔直径为(3.24±0.48)mm,明显大于术中的(2.61±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3,P<0.01)。术中眼球静态旋转角度为2.75°(1.26°,4.48°),微透镜偏心值为(172±87)μm,TIA为0.69(0.44,1.35);术后3个月时SIA为0.67(0.42,1.10),ME为0.10(0.00,0.26)DC,|AE|为0.35°(0.00°,9.47°),|DV|为0.25(0.00,0.50),CI为0.91(0.72,1.00),IS为0.23(0.00,0.56)。不同程度散光组患者间眼球静态旋转角度、ME、|DV|、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程度静态旋转角度组患者微透镜偏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偏心组患者眼球静态旋转角度、ME、|AE|、|DV|、CI和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偏心值与眼球静态旋转角度和|DV|均呈正相关(rs=0.39、0.31,均P<0.01)。结论SMILE对散光的矫治效果较好,术中眼球静态旋转和微透镜偏心轻微,微透镜偏心值可能与眼球的静态旋转和散光的差异矢量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家庭成员的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400例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0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的产后护理干预,试验组产妇实施家庭成员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在分娩后半年内的抑郁症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产妇在分娩后半年内的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其干预前的QOL评分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干预后的QOL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对分娩后产妇实施家庭成员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同时能够明显提高产妇在分娩后的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较好、应用价值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activator矫治器在安氏Ⅱ类错颌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特点。方法23名9-13岁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患者应用activator进行矫治。男11名,女12名。每名患者矫治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曲面断层、及手腕骨X线片。对activator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10个项目的测量,并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SNA、ANB、OJ、UI∕SN、UL-ELine等在治疗后减小,差异有显著性;SNB、LI∕MP、CO-GN、MP∕SN、LL-ELine等在治疗后增大,差异有显著性。下颌综合长度增加,下颌平面角增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ctivator在生长发育期的Ⅱ类1分类病例的治疗中能有效减小覆合、覆盖、改善颌关系从而改善患者的Ⅱ类骨面型。对对于存在拥挤或下前牙较唇倾的Ⅱ类病例,activator及二期治疗时的拔牙矫治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影像扫描和重建技术、三维头影测量技术,比较骨型Ⅰ类和Ⅱ类正畸患者口咽气道的三维结构差异.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骨面型分为骨型Ⅰ类组和骨型Ⅱ类组,年龄、性别严格匹配、均角研究对象共22对.将所有研究对象正畸初诊时拍摄的全头颅CBCT影像导入DolphinImaging3D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分别测量其口咽气道、腭咽气道、舌咽气道的气道容积、气道长度、最小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矢状径、横径及其比例关系,对两组间的气道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骨型Ⅱ类患者的舌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144.27±68.30)mm^2]及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矢状径[(8.28±2.58)mm]较骨型Ⅰ类患者[(193.93±71.54)mm^2,(9.76±2.22)mm]小(P≤0.05).结论骨型Ⅰ类和Ⅱ类患者口咽气道三维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矢状骨型对口咽气道结构具有一定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紫杉类结合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患者中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接受医治的乳腺癌患者 200例,通过随机选择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使用紫杉类结合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两组通过治疗之后,均有一定的好转,其中治疗组的有效率总体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紫杉类结合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能够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有利于显著改善病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紫杉类结合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患者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接受医治的乳腺癌患者200例,通过随机选择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使用紫杉类结合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组通过治疗之后,均有一定的好转,其中治疗组的有效率总体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紫杉类结合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能够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有利于显著改善病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