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应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技术(ITRAQ)研究养心氏片对血管性抑郁小鼠(VD)海马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养心氏片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并寻找可能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养心氏片组,每组15只。采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导血管性抑郁模型,造模完成后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抑郁行为的变化,养心氏片组给予养心氏片1000mg/(kg·d),氟西汀组给予15mg/(kg·d)灌胃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0.9%NaCl。给药21d后以提取的小鼠海马组织蛋白分析,获取的串联质谱数据通过Protein.pilot4.5软件鉴定蛋白质,之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实时定量PCR(RT-qPCR)验证部分差异蛋白的表达趋势。结果利用ITRAQ技术蛋白质组学方法一共鉴别得到了4300个蛋白质,通过对比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养心氏片组,共找到400个共同差异蛋白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其中上调130个(foldchange〉1.2,P〈0.05),下调270个(foldchange≤1.2,P〈0.05)。模型组和养心氏片组比较,其中上调147个(foldchange〉1.2,P〈0.05),下调253个(foldchange≤1.2,P〈0.05)。并最后筛查出涉及重要通路的Atp6v0a1、Stxbp1、Ap2a2、Slc6a11、Camk2b、Slc6a1、Camk2a、Npy、Gfap、Ntrk2、Grin2b、Gria2、Gria1、Dnm1、Atpif1、Ndufs7、Rab3a等25个相关蛋白,并对养心氏片组和模型组神经肽Y(NPY)、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人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2型受体TrkB、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a(CamkⅡa)、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b(CamkⅡb)、钠和氯依赖性GABA转运蛋白3(GAT3)、钠和氯依赖性GABA转运蛋白1(GAT1)7个差异蛋白进行mRNA层面的RT-qPCR验证,并对这些蛋白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R2=0.857,P=0.014)。结论利用基于ITRAQ技�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成人难治性癫痫患者采取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于 2017 年 2 月 ~2018 年 2月我院接收的 110 例成人难治性癫痫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分别为 55 例患者。参照组采取 托 吡酯的治疗方法,研究组采取左乙拉西坦添加的治疗方法,观察并比较参照组和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以及认知功能评分。 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 51 例 ( 92.73% )明显高于参照组 40 例 ( 72.73% ),研究组的各项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参照组, P <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成人难治性癫痫患者采取左乙拉西坦添加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治疗效果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人复杂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8年2月医院收治的成人复杂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者12例,均采用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其中8例患者行升主动脉-胸降主动脉旁路人造血管术,4例患者行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人造血管术。同期手术包括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成形术,4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术,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观察治疗结果及并发症,随访观察。结果12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后未发生脊髓、脑部等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患者二次开胸止血,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治疗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存活,且血压平稳,人造血管畅通,无显著不适。结论在成人复杂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当中,对心内畸形联合解剖外旁路主动脉转流术一期同时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手术可行性、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例NCSE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MMSE评估情况及预后与转归情况。结果7例NCSE患者,临床表现均伴有意识损害、精神行为异常与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2例伴有运动性发作,具体表现各有特点。脑电图显示为棘慢复合波、慢波与尖波,均有典型癫痫性脑电图异样。治疗后即刻结局较好,治疗前2例患者完成MMSE评估,5例治疗前无法完成评估,治疗后有5例完成评估,2例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显著提高,1例患者死亡,2例控制不佳,经随访有反复发作,停止治疗;4例有好转。结论NCSE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与脑电图特征均较复杂,要准确诊断,需提高对NCSE的正确认识,做好脑电图持续监测,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简介:目的对比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的肾皮髓质D值、D~*值、f值差异并初步建立相应年龄段的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指标参考值。方法招募48名30~69岁健康志愿者,男性26名,女性22名,年龄32~69岁,平均(52±13)岁,按10岁年龄梯度分4组进行扫描获得双肾IVIM各参数数值。结果正常肾脏皮质D值、D~*值和f值分别为(1.25±0.18)×10~(-3)mm~2/s、(20.88±9.73)×10~(-3)mm~2/s和(35.55±12.91)%,髓质D值、D~*值和f值分别为(0.96±0.20)×10~(-3)mm~2/s、(13.78±6.38)×10~(-3)mm~2/s和(33.57±0.87)%。肾皮质与髓质的D值、D~*值和f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肾皮质的D值、D~*值、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9岁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加,两肾的皮质、髓质D值、D~*值、f值有逐渐轻微增加趋势,到60岁后开始出现轻度下降,经ANOVA检验分析,两肾皮质、髓质的各年龄段D值、D~*值、f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皮质和髓质D值、D~*值、f值与年龄、性别相关程度不高。结论健康人群肾皮质的D值、D~*值、f值较髓质高,与左右、年龄及性别相关程度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46髋)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CT、MRI的影像学资料,评估CT、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结果MRI确诊率97.83%,CT确诊率82.61%,CT、MRI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期、II期股骨头缺血坏死MRI诊断率均为100%,CT诊断率为66.67%、85.71%,I期及II期CT、MRI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期、IV期股骨头缺血坏死CT、MRI诊断率均为9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诊断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优于CT检查,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成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3月至9月我院接诊的成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8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利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护理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成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简介: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技术测量脑白质的平均峰度值,探讨正常成人男女脑白质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了解正常成人脑白质变化规律。方法:将95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按男女分成三组:青年组(n=36),中年组(n=33)及老年组(n=26),分别进行弥散峰度及常规序列扫描,并进行原始数据处理,测量不同部位脑白质区平均峰度值。结果:(1)同一年龄间组不同部位男女的MK值存在差异;(2)不同年龄组间男女MK值存在差异;(3)男女白质MK值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结论:正常成人男女脑白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DKI技术可以发现其差异性,为临床提供较有利的参考信息。
简介:目的探讨3种静脉留置针在成人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广东省5家三级甲等医院成年住院患者1088例,将纳入研究的各个病区患者按床号顺序分为3组。第1组患者374例,使用一体化正压连接式24G留置针,第2组患者340例,使用一次性Y型24G密闭式留置针连接肝素帽,第3组患者374例,使用一次性Y型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连接分隔膜无针接头,观察比较3组患者留置期间堵管、静脉炎、渗出发生情况及留置期间总费用情况。结果3组不同类型留置针其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静脉留置针患者堵管发生率低于第2组和第3组(P<0.05)。3组不同类型留置针渗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静脉留置针患者渗出发生率低于第1组和第2组(P<0.05)。3组不同类型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静脉留置针总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费用由低到高依次是第2组、第1组、第3组。结论不同类型留置针各有其优点,需结合患者经济条件和留置针使用效果2个方面,选出最适合患者的输液工具。
简介:目的比较使用种植支抗主动压低后牙与否对成人高角病例的垂直向控制效果。方法回顾52例成人高角拔牙病例,根据治疗经历分为种植支抗主动压低上后牙组(25例),种植支抗非主动压低上后牙组(27例),比较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对比头影测量中各项垂直向指标的变化量。结果主动压低组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0.39°,上颌第一磨牙被压低0.99mm;非主动压低组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0.18°,上颌第二磨牙被压低0.47mm;两组间各垂直向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角病例治疗中,无论种植支抗主动压低与否均可使垂直向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主动压低对于垂直向控制效果的改变并不显著优于非主动压低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