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几何形印纹陶或简称印纹陶,是我国南方地区古代物质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据有关考古资料和近年来的研究,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兴盛于商、西周至春秋,到春秋晚特别是战国以后,才开始走向衰落.其衰退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印纹陶的数量和纹饰种类大为减少.在发展、兴盛的商周时期,各地的印纹陶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纹样一般都在三、四十种以上,到了战国时期,主题纹样一般只有方格纹、米字纹、重回字对角交叉纹、蕉叶纹、麻布纹等,到战国后期,重回字对角交叉纹较为少见,而粗线与细线米字纹、粗疏的蕉叶纹以及麻布纹更为盛行,这种情况在南方各地几乎是共同的.
简介:满语曾经是清朝的“国语”,清朝统治者也曾试图在东北地区维护“国语骑射”这一根本,但最终并没有阻止满语在东北地区衰微的趋势。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满语在东北地区衰微的原因。第一,满语使用环境遭到破坏,这是满语在东北地区衰微的主要原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一定的使用环境,如使用者人数的多少,满语也不例外:第二,统治者制定的宽松的语言政策是东北地区满语衰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宽松的语言政策,使得汉语汉文的优势和特点逐步为满族人接受,更多的满族人逐步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满语:第三,历史上,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以及满族人语言观念的变化。作为一个聪明好学的民族,清朝时的多数满族人并没有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尽力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这不能不是满语衰微的一个诱因?第四,族际通婚是弱势语言走向衰微的催化剂。满汉通婚对于满语的使用、保存和发展是不利的,可以说对满语的衰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简介:1917至1918年的南北统一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区域甚广,卷入人员众多,牵扯问题错综复杂.过去的论述大多从孙中山领导的南方护法运动的角度,本文则以当时北洋系军阀首领及北京政府核心人物段祺瑞为研究主体,着重探析他的武力统一政策的失败原因及其对民国政局的影响.作者认为,段祺瑞武力统一政策的失败,既有必然性,亦有偶然性,既有内在原因,亦有外在原因,是在内忧外患、云诡波谲的时代背景下,各方势力、各种矛盾冲突调和的结果.段祺瑞发动和领导的南北统一战争的失败,是北洋皖系统治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并对其后的五四运动、直皖战争乃至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产生多方面的难以估量的影响.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货膨胀和海峡两岸经济危机等连动因素制约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因此,探讨该时期影响深远的恶性通货膨胀,应有特别的意义与高度的学术价值。本文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在回顾已发表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战后初期台湾通货膨胀的概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与相关治理政策。主要原因包括货币发行暴增、物资生产锐减、金融管理紊乱、公营事业营运恶化、人口递增、粮食恐慌与中国大陆经济情势急速恶化的影响等。而面对通货膨胀的棘手问题,当时所实行的对策主要为币制改革、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所得政策、农产品与公营事业的价格政策等。因行政管理失序、各项政策之搭配缺乏整体性与一贯性以及战后大环境巨变后的调适困难,这些对策的效果不彰,回顾当时发生的问题与对策,实值得当代引以为戒。
简介:唐五代时期雕塑与绘制真容形成了广泛的社会风气,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僧人道士,甚至在平民百姓中亦颇流行此风。其中雕塑真容多限于帝王。由于此风甚盛,在朝廷中出现了专门的机构与职官,有画直、写真官、画真官、写貌待诏、画院祗候等不同职级,民间亦有专门从事写真的画工。绘制真容的目的有四:即追思与纪念、表彰、供奉与祭祀以及一些其他用途。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受佛、道偶像崇拜的影响,因此帝王与将相公卿之像多安置在佛寺、道观之中,希望能像神佛一样长期得到供奉祭祀。至于民间,则是将其父祖之像供于堂屋,四时祭奠。这一风气对后世影响甚大,甚至在少数民族中亦有影响,实为我国流传至今的画像风气之滥觞。
简介:公元907年,在中国黄河流域先后更替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在长江流域则有前后蜀、南唐、吴越等国,史称“五代十国”。这些新建立的割据政权,出于自身的需要,纷纷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宋人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等画史的记载,当时的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今西安、洛阳、开封、成都、南京等城市及其邻近地区。其中,尤以较少受战争破坏的成都最为繁荣兴盛,成为五代时期重要的绘画中心之一。五代西蜀绘画在宗教壁画创作,人物变形和花鸟写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上承唐韵,下开宋风,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理政治、画院管理、寺庙壁画,书画收藏等方面对五代西蜀绘画发展和繁荣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求教于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