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陈思和在《“声音”背后的故事一读〈家族〉》(《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5期)一文中指出:张承志的人文理想自有其宗教的背景;张炜也有其所守待的精神家园,那就是一种以自然哲学为理想的民间世界。《家族》以“宁周义—曲予—宁珂”建立起一条经线,以“陶明—朱亚—我”建立起一条纬线,由此架构起一个坐标,昭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变化轨迹:由厕身庙堂转向立足岗位。在这个转变轨迹之旁,还有一个巨大的背景,即民间。知识分子的岗位不应该建立在庙堂之侧,只有与朴素深沉、浩瀚的民间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才会使道德理想纯粹起来,不沾上一点权力的虚伪和
简介:摘要边塞诗恢宏、壮烈、豪迈,充满了血性之美,阳刚之美,表达了特殊时代文人慷慨赴边,立功边塞、歌唱英雄、爱国爱民等对自我、社会、家国的情怀,为当代战斗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简介:文学批评的门槛并不高,如同当下的文学创作,稍微过了识字阶段的人都可能随意操持起来。文学批评的深潭本应是清澈的,但现今变得浑浊不堪,造成了广泛的焦虑。有趣的是,人们乐于谈论高深艰涩的问题,指摘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开出了系列的复杂药方。“你不说我还明白点,你一解释我就彻底不懂了。”如斯情况比比皆是,叫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没法自我感觉良好。有人笑言,诗人是诗歌的敌人。文学批评者如无写作的焦虑,很可能陷入勤奋但蒙昧的泥潭,走向文学的反面:或者只闷头读文学作品,唯印象是举,或者一心只读理论书,借文学之名贩卖术语、名词,这颇似动画片里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是站在文学门外的二个逗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