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现代汉语中使用越来越频繁的"一+量+形"结构虽采用"数+量+形"结构的形式而与一般的"数+量+形"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一+量"并不是对"形"进行计量,而重在对"形"进行形象的描写和意象的勾勒,使其实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它的性质已跨出数量构式的范畴,"一+量+形"构式是在数量构式"数(任意)+量+形(可分析性)"的基础上,随着"量"被主体认知衡量时其主观性的增强,最终为了满足说话人特定的修辞意图——增强语言描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定型化、构式化的。其得以构式化的关键前提——"一+量"从表客观分析计量到表主观整体限定最终虚化为"感知强化标记",从自由形式转变为黏着形式,从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也是出于语言描绘形象和提高想象表象生动度的需要。可见,语言描绘形象的功能正是促成语言中某些语法结构、语法范畴得以形成的关键修辞动因。当然,这一修辞动因的实现也有着坚实的语义基础。
简介:文章把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分为四类:“古来”类、“从来”类、“后来”类、“想来”类。这四类“X来”内部结构不同,历史来源也不同。具体来说,“古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表时间的方位短语“自/从X以来”,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自/从X以来”缩略为“X来”;“从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具有名词功能的短语“所X来”,“X”和“来”本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由于经常相邻出现,逐渐跨层词汇化为双音词;“后来”类直接从动词性偏正短语“X来”词汇化而来,不像前两类“X来”经过了形式上的缩减过程;“想来”类来源于动趋式“X来”的泛化,“来”逐渐由趋向动词(作补语)虚化为类词缀。
简介: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如,一个老师在执教语文课《春天来了》一课中,在读完“麦苗醒来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时,问孩子“为什么麦苗在这时醒来,舒展嫩绿的叶子?”这一问题犹如一颗石子,在学生们的心海中荡起一朵朵思维的浪花。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雨下了,麦苗赶着来洗澡。”有的说“春天里花都开了,麦苗也不肯落后呢。”……小孩的想象是那么丰富,那么美好,那么富有人情味,那么富有个性化,在他们心中,春天是人,春雷是人,春苗是人,世间所有万物都有生命,这样的教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个性。
简介:“S+V起来+AP/VP”构式是汉语"中动句"的基本构造类型,其构式意义为:S在实施V的情况下,具有或呈现某种性质或特征。该构式中前两个成分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V起来”后面的成分也具有多种结构方式,该构式的复杂性远高于人们现有的认识程度。汉语的中动句萌生于清代,它在句法上的直接来源是“V起来”作插入语的句子,引发其产生并发展的机制是“扩展”。
简介:“你这(个)NP”作为标记性构式,语用功能倾向于表负向评价,评价功能的获得在于该构式形成两层套叠的“参照体-目标”构式。在短语层面,“你这(个)NP”构成同位短语,用“这(个)NP”明示“你”的身份、性别、职业、属性等,构成“参照体-目标”构式,直接表示评价;在语篇层面,“你这(个)NP”作为话题结构,与其后的命题或从句组成更大的“参照体-目标”构式,共同实现主观评价功能。“你这个NP”有多个变体,形式尚未完全固化,仍处于语法化的进程中,语法化的认知理椐是语境吸收和交互主观性。
简介:笔者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结合意象图式对“have+-en”构式义进行剖析,指出:“have+-en”构式兼具状态现在时、习惯性现在时、瞬间现在时、结果义、存在义以及持续义六大语义特征。该构式在表达持续义时,中心动词须为持续动词,其他情况下也可为非持续动词。“have+-en”构式存在具体例示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进行结果义、存在义与持续义间的转换。结果义与瞬间现在时、存在义与习惯性现在时、持续义与状态现在时的结合分别为建构该构式的意象图式提供了基础。“have+-en”构式的意象图式刻画加深了该语法构式的理解并对教学有一定启示。
简介:作为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拜伦的诗歌气势磅礴,包罗万象,抒情与讽刺运用自如。他四处游历的经历和传奇般的人生故事更使他声名远播。他笔下那些热情洋溢,追求自由的男主人公们仿佛是他自己的缩影,常常与这些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同时出现的还有众多女性形象,然而拜伦透过男性视角主观地将这些女性刻画为男性审美理想的载体。女性压抑的自我和话语权、作为男性的无私奉献者,与"拜伦式英雄"所呈现的个人主义、追求正义、富有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本文将通过女性批评的角度对比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和拜伦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拜伦式英雄"的创作动机以及还原其背后真实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