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市的"7·21"特大暴雨引起了社会的广范关注,北京通州区作为北京重点发展新城之一,在这次特大暴雨中也遭受了严重的灾害。通过分析通州区"7·21"特大暴雨灾害发生的原因,根据水土保持新法规,提出通州区城市建设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城市雨水管网利用率,综合利用渣土资源、提高土石方利用率,减少地面硬化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及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提高城市建设雨洪利用率等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以期为城市建设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 标签: “7·21”特大暴雨 城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法规 通州区
  • 简介:利用2009~2013年相关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 标签: 城市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云南省
  • 简介:近年来,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太湖局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加强流域统筹规划和管理,先后开展了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和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规划编制等工作。针对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重点,全面谋划了流域片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思路、11个水土保持三级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布局思路以及到2020年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同时,努力推动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和清洁小流域(小区域)建设等工作。

  • 标签: 水土保持 流域管理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本文着重总结介绍了安溪幸美甜柿基地融水土保持理念于整个规划和建设过程,采取"园面育草、梯壁留草、路边放草"和土壤有机改良等有效措施的做法和成效.

  • 标签: 甜柿 水土保持 成效
  • 简介:将乐县城区饮水工程是为了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城区工业园区一体化的区域水厂,工程建设总规模为供水能力5万m^3/d,分为两期实施,近期按3万m^3/d规模兴建,远期再扩建2万m^3/d规模。该项目经过论证对比,选择金溪支流漠村溪为水源地,净水厂选址位于水南镇黄坑垅倒止岭。随着工程的建设,势必对项目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本文对该饮水工程施工期及营运期对水、固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减轻对上述各项因子影响的建议。各项环保措施执行后,废水零度排放,固废得到综合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轻微。

  • 标签: 将乐县城区 饮水工程 环境影响 分析与评价
  • 简介:以福建省西部的武平县中山镇为例,运用RS和GIS等相关技术软件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经营管理措施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获取当地水土流失斑的强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当地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特征除了当地植被覆盖度有关,更植被后期管理经营密切相关;在一些高植被覆盖度地区如马尾松林地、水源涵养林地等区域,由于经营管理不当也分布相当程度的水土流失。

  • 标签: 水土流失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覆盖因子 植被管理因子 闽西
  • 简介:为探讨坡耕地土壤退化程度及其坡度的关系,在沂蒙山区选择典型小流域,通过测定流域内不同坡度坡耕地、弃耕地生态林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坡耕地土壤颗粒结构养分退化特征。结果表明:1)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砂粒体积分数最高,黏粒体积分数最低,平均值分别为70.81%、0.75%;2)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有机质质量分数为生态林地〉弃耕地〉坡耕地;3)坡耕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随坡度增加而减小,其大小土壤粉粒和黏粒体积分数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4)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砂粒体积分数显著负相关,粉粒和黏粒体积分数显著正相关,土壤氮、磷、钾养分质量分数土壤颗粒体积分数相关性不显著;5)研究区土壤具有粗骨性砂土的物理特性,坡耕地耕作或坡度加大会增强土壤粉粒和黏粒的流失,导致土壤颗粒分布的均匀性及其分维数下降,水肥保蓄性能和养分质量分数降低。

  • 标签: 土壤退化 坡耕地 分形维数 理化性质 沂蒙山区
  • 简介:为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对植物根系固土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油松单根施加拔出荷载进行直接拉拔实验,分析土壤含水率干密度对拔出过程中根-土界面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根拉拔实验中根系有被拔出和被拉断2种破坏模式:根-土最大摩擦力根系直径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单根简化模型分析根-土间的摩擦情况,证明实验结论一致;且根系直径在一定范围内时,根-土的最大摩擦力随土壤含水率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而随土体干密度的升高单调增大。

  • 标签: 根系 摩擦特性 土壤含水率 土壤干密度
  • 简介:为研究半干旱黄土区长期封禁条件下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动态特征,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为研究区,基于2009和2016年样方调查数据,应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封禁25-32年之间坡面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9年到2016年物种新增16种,坡面优势种由菊科、禾本科加豆科变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2)坡面生物量的平均值由2009年的98.57g/m2增加到2016年的141.27g/m2,坡下部的生物量明显增加,生境差异对生物量的影响减弱,群落更加稳定。3)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均值都明显增加,坡面总体上物种更为丰富,群落稳定性增大;半阳坡坡下物种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其他立地类型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4)2009年相比,2016年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和干鲜质量比的空间自相关性均减弱;2009—2016年Margalef指数空间自相关性由弱变强,自相关距离约为60m;Shannon-Wiener指数空间自相关性持续微弱,Pielou指数由空间正相关变为负相关。总体上梁峁坡面植物物种更加丰富,空间分布更加均匀,群落稳定性增强。经过32年的封禁,在半干旱黄土梁峁坡面,植物生活型依然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半灌木的优势度明显增加,群落正在向更稳定的方向演替;但植被演替过程缓慢,为了加速植被恢复,适当的人工干预是必要途径。

  • 标签: 封禁治理区 物种多样性 Moran氏Ⅰ指数 黄土高原
  • 简介:为探明水分条件对保水剂作用效果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测定冬小麦生长结束后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不同用量(T1:0、T2:27mg/kg、T3:54mg/kg、T4:81mg/kg)处理的土壤持水、供水及导水性能等。结果表明:保水剂的施用均提高了土壤持水、供水、导水能力及土壤有效水含量。轻度胁迫条件下,以T3处理的持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导水能力最强,而供水能力以T4处理为佳;充分供水条件下,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导水能力均提高,但T3和T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轻度胁迫相比,充分供水条件下各处理的持水能力、供水能力及导水能力均较高,而有效水含量以轻度胁迫条件下的T3处理较高,较对照增加18.6%。从经济的角度考虑,2水分条件下以T3处理(54mg/kg)效果为佳。

  • 标签: 保水剂 水分条件 持水能力 供水能力 土壤有效水
  • 简介:在阐述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功能与作用,辨析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碳汇林业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碳汇林业的实践。据此,提出加强碳汇林业管理的建议:以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为主线,加强全国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和碳汇项目计量队伍资质管理,促进低碳经济林业试点工作。

  • 标签: 发展 碳汇林业 气候变化
  • 简介:为研究培肥措施对红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有机碳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通过长期定位实验,选取不同施肥措施(未培肥CK、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和粪肥AM)下的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揭示3种施肥措施下不同层次的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施肥措施均可以提高土壤表层(0-25cm)有机碳质量分数(尤其是颗粒有机碳),其中AM效果最显著,NPKS次之。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不同层次的团聚体稳定性顺序为AM〉NPKS〉NPK〉CK。CK相比,AM处理对表下层(5-15cm)土壤的总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效果最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颗粒有机碳(POC)湿筛法平均质量直径以及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预湿润震荡(WS)3种处理的平均质量直径的相关性最好(R^2=0.79、0.80、0.66、0.81),说明相对于其他组分,颗粒有机碳更有利于降低消散作用以及抵抗机械破碎进而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是间接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良好指标。

  • 标签: 培肥措施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平均重量直径 团聚体稳定性 总有机碳
  • 简介:在福建省东山县滨海沙地,对连栽条件下木麻黄林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代木麻黄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小于一代林,表明木麻黄连栽引起根际土壤酸化;根际土壤有机质、CEC值、水解性总酸度、全氮、水解氮、速效钾、交换性Mg^2+和ca^2+含量随着木麻黄连栽而降低,且心土层(20-40cm)差异更大,但土壤全磷、全钾变化不大;一代林相比,二代木麻黄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弱,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大,脲酶无明显变化。第二代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的消耗、生物活性的降低和有毒物质的累积等,可能造成土壤肥力衰退,林木生长受阻。

  • 标签: 木麻黄 连栽 根际 土壤化学性质 酶活性
  • 简介: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是优良的笋材两用丛生竹种,研究立竹器官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可为麻竹林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通过对麻竹2年生立竹叶、枝、秆的氮(N)、磷(P)、钾(K)、钙(Ca)、镁(Mg)、铁(Fe)、锰(Mn)、锌(Zn)和铜(Cu)等9种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麻竹林2年生立竹地上部分器官营养元素含量除Zn为枝>叶>秆外,其他8种营养元素含量均为叶>枝>秆,营养元素含量大小均为N>K>P>Ca>Mg>Mn>Fe>Zn>Cu。2年生立竹地上部分9种营养元素的积累量为249.13kg/hm^2,枝(106.25kg/hm^2)>秆(82.01kg/hm^2)>叶(60.87kg/hm^2),其中以N素的积累量最大,所占比例达61.0%;9种营养元素含量在地上部分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为枝(37.0%)>叶(35.9%)>秆(27.1%)。建议在麻竹林经营过程需适当增施氮肥,促进竹林生长和效益产出。

  • 标签: 麻竹 地上部分 营养元素 积累 分配
  • 简介:通过研究金安桥水电站废弃渣场种子库和周边群落种子库以及渣场地面和周边群落地面植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周边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面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大于渣场,从地面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分析得出,渣场植被恢复正处于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渡的阶段;②周边群落地面植物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30,33)及数量(186,1962),渣场地面植物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10,12)及数量(35,1784);③由于植物种子寿命短,加之土壤环境差,导致周边群落地面植物种子库相似度(0.09)和渣场地面植物种子库的相似度(0)差异性大。

  • 标签: 水电站 土壤种子库 地面植被 组成
  • 简介:紫色砂页岩是湘中丘陵区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地类之一。进行科学的坡面水土保持林配置和植被建设,是控制其水土流失和恢复景观的主要手段。本文以衡阳市为例,分析了湘中丘陵紫色岩地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紫色岩坡面生态建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对坡面水土保持林配置和植被建设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水土保持林 紫色岩坡面 湘中丘陵 配置
  • 简介:自2003年来,在国家水利部、财政部的关心支持下,赣县实施麂山项目区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91.48km^2,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100.65km^2下降到41.01km^2,下降了59.25%,年土壤流失量下降了62.08万t,保土减沙效率达70.3%。同时发展了流域经济,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服务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结形成了赣县特色的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经验体会: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监督,巩固治理成果;创新思路,加快治理步伐;加强管理,规范建设程序;科学治理,建设精品流域;严格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广泛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强化监督,巩固治理成果。

  • 标签: 水土保持 重点治理 成效经验 赣县麂山项目区
  • 简介:对柳杉湿地松混交林、柳杉火力楠混交林、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混交林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相比具有较大的林分生物量和较合理的林分结构,可以把柳杉湿地松、火力楠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 标签: 柳杉 湿地松 火力楠 混交林
  • 简介:运用径流小区法研究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均径流量的大小顺序为裸露地〉柑橘园〉锥栗林〉杉木林,年均土壤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裸露地〉锥栗林〉柑橘园〉杉木林;2)降雨强度对土壤流失量的影响高于对径流量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量及土壤流失量各降雨强度指标呈显著性幂函数关系,但各指标的拟合相关程度不同;3)裸露地(对照)土壤流失量I10的相关性最高,锥栗林的土壤流失量I30和I60的相关性最好,柑橘园的土壤流失量I30的相关性最好,而杉木林的土壤流失量降雨强度的相关性极弱;4)裸露地、锥栗林和柑橘园的径流量I60和I30的相关性较好,杉木林的径流量降雨强度的相关性极弱;5)各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Iave的相关性均很弱。

  • 标签: 水土流失 降雨强度 土地利用方式 闽北
  • 简介:本文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环境的分析,预测武夷山发展旅游对植被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提出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应本着保护的原则,在注重生态伦理的基础上,有规划地进行,以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标签: 武夷山 植被 旅游开发 生态环境